吴派,清代乾嘉之际率先以古文经形式进行纯汉学研究的地域性学派,因其代表人物惠栋为江苏苏州人而得名。吴派主要成员都来自隶属清代苏州府籍的学者如沈彤、江声、余萧客、褚寅亮等。
作为著名学术流派,其空间涵盖面相当宽泛,如洪亮吉、孙星衍、王昶、王鸣盛、钱大昕等分别隶属清代常州、太仓、松江府州的阳湖、嘉定、华亭三县人。
又如稍后的江藩则系扬州府甘泉县人。因此,所称吴派实际上是清代乾嘉之际以苏州地区为核心的由江南学者组成的汉学研究群体。
吴派的儒学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易》学研究是吴派学术最为显著的特种。吴派开创者惠栋一生致力于汉代《易》学的研究,著有《周易述》、《易汉学》、《易例》等。
二是《尚书》学研究是吴派学术的第二表征。吴派学者的《尚书》研究,始于惠栋《古文尚书考》。该书继清初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后,再度考订东晋晚出之25篇为伪。
三是治学兼及考史,是吴派学术的第三个表征。吴派学者虽偏重于古经汉疏的研究,但也深研史学。惠栋撰有《左传补注》、《后汉书补注》、《续汉志考》等。吴派中以考史著称的是王鸣盛和钱大昕,《十七史商榷》和《二十二史考异》是他们的代表作。
他们不仅精于考证舆地职官、典章制度,而且批评宋明理学家臆测历史,模仿圣人《春秋》笔法,对史事大加褒贬的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