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04年),河北景县人。政治家、教育家,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儒学家,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
汉武帝元光元年,他任江都易王刘非国相。元朔四年,任胶西王刘端国相,四年后辞职回家。
此后,他居家著书,朝廷每有大议,令使者及廷尉就其家而问之,仍受武帝尊重。
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成为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对当时社会所提出的一系列哲学、政治、社会、历史问题,给予了较为系统的回答。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儒生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自然、人事都受制于天命,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他的这些理论成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提供了统治的理论基础,对整个政治、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时至今日,仍有学者在研究他的思想体系及故里等方面的文化,他的著作汇集于《春秋繁露》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