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宋之争,清代汉学和宋学之间进行的一场争论。在我国传统学术中,汉宋之争是个长久委决不下的问题,本来,汉学和宋学都是传统儒学“经学”当中的派别。
“汉学”之得名,是因为继承了汉代的经学、尤其古文经学的传统,注重对经典作实事求是的考据工作,似乎更接近于科学;而“宋学”之得名,则是因为继承了宋代理学、尤其心学的传统,注重对经典作微言大义的发挥工作,似乎更有哲学意味。
明确地亮出旗帜的“汉宋之争”,是从清代嘉庆年间开始的。当时江藩写出了《国朝汉学师承记》8卷,表彰乾嘉学派的训诂考据之学。此书甚至把开创清代学术风气的黄宗羲、顾炎武都置之卷末,认为他们颇近于理学或者宋学。
为反击《国朝汉学师承记》,方东树作《汉学商兑》三卷,针锋相对地否定乾嘉学派,维护程朱理学也即宋学。
纵观整个经学历史,汉学的两个典型形态是汉代“古文经学”和清代“乾嘉学派”。汉代经学分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两大派别。
清代经学家阎若璩、胡渭、惠栋、戴震等人继之,学习汉代古文经学注重训诂考据的治学方法,形成了吴、皖二派的盛极一时的乾嘉学风。平心而论,乾嘉学派在“通经”方面创获空前,但是在“致用”方面却谈不上。唯其如此,才有“宋学”的兴起。
宋学的两个典型形态,是宋代广义理学、尤其心学,和清代“常州学派”以至晚清“今文经学”。及至清代中叶以后,今文经学得以复兴,其代表是以庄存与、刘逢禄为领袖的常州学派。后经廖平、一直至康有为,“宋学”、尤其是春秋公羊学成为维新变法的思想武器。
总的看来,汉、宋两派确实各有所长。宋学之长,在其对于思想领域的推进。例如今文经学、尤其是春秋公羊学,在我国思想史上的作用是巨大的。
我国思想史上有两次思想大转型,都与春秋公羊学有密切关系:一次是从上古宗法奴隶制王国到中古地主制帝国的意识形态转型,以董仲舒的公羊学为代表。另外一次是从中古到近代资产阶级立宪制度的意识形态转型,以康有为的公羊学为标志。
我国传统社会中的社会思潮活跃时期,往往与今文经学有关。汉学之长,在其对于纯粹学术的推进,尤其对于古典文献学,如目录、版本、校勘,传统语文学如文字、音韵、训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