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撰《四库全书》是清朝,乃至整个封建王朝中的一件大事。乾隆三十七年十一月,安徽学政朱筠提出《永乐大典》的辑佚问题,得到乾隆皇帝的认可,接着便诏令将所辑佚书与“各省所采及武英殿所有官刻诸书”,汇编在一起,名称《四库全书》。
这样,由《永乐大典》的辑佚便引出了编撰《四库全书》的浩大工程,成为编撰《四库全书》的直接原因。
《四库全书》的编撰过程共分四步:
第一步是征集图书。征书工作从乾隆三十七年开始,至乾隆四十三年结束,历时7年之久。
为了表彰进书者,清廷还制定了奖书、题咏、记名等奖励办法:“奖书”即凡进书500种以上者,赐《古今图书集成》一部;进书100种以上者,赐《佩文韵府》一部。
“题咏”,即凡进书百种以上者,选择一精本,由乾隆皇帝题咏简端,以示恩宠。“记名”即在提要中注明采进者或藏书家姓名。
第二步是整理图书。乾隆皇帝为了存放《四库全书》效仿著名的藏书楼“天一阁”的建筑建造了南北七阁。乾隆四十六年十二月,第一部《四库全书》终于抄写完毕并装潢进呈。
接着。又用了将近三年的时间,抄完第二、三、四部,分储存文渊阁、文溯阁、文源阁、文津阁珍藏,这就是所称“北四阁”。
从乾隆四十七年七月至乾隆五十二年又抄了三部,分别储存江南文宗阁,文汇阁和文澜阁珍藏,这就是所称“南三阁”。
每部《四库全书》装订为36300册,6752函。七阁之书都钤有玺印,如文渊阁藏本册首钤“文渊阁宝”朱文方印,卷尾钤“乾隆御览之宝”朱文方印。
从《四库全书》修成至今已有200余年。七部之中,文源阁本、文宗阁本和文汇阁本已荡然无存,只有文渊阁本、文津阁本、文溯阁本和文澜阁本传世至今。
文渊阁本今藏台湾省,文津阁本今藏北京图书馆,文溯阁本今藏甘肃省图书馆。文澜阁本在战火中多所残阙,后来递经补抄,基本补齐,今藏浙江省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