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宋代蜀学指由苏洵开创,由苏轼、苏辙兄弟加以发展,由黄庭坚、张耒、秦观等文人学士参与组成的有共同思想基础与学术倾向的学派。
广义的宋代蜀学指两宋时期包括三苏、周程及其在蜀后学、张栻、度正、魏了翁等著名人物融合蜀洛、贯通三教,而以宋代新儒学为主的巴蜀地区的学术。所以,从广义的蜀学眼光看,应把周敦颐、程颐等著名理学家在巴蜀的学术活动和著述也包括到宋代蜀学里来。
苏氏蜀学是由三苏父子创立的儒学派别,它与荆公新学、二程洛学相对立,是北宋中期儒、佛、道三教融合的时代潮流的产物,是当时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派别。
蜀学与二程洛学和王安石新学并非都是完全对立的,而是有异有同。三家经过相互驳难,相互吸收,相互促进,才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学派风格。
宋代蜀学发展到南宋,崛起了张栻、魏了翁两位著名人物及所代表的南轩学派和鹤山学派,其影响所及超出了巴蜀地域,成为有全国性影响的重要思想家和学派。
蜀学在我国学术发展过程中,它显现出了四川的学术具有的某些地域特色,它与齐鲁之学、关学、洛学、闽学、楚学、徽学等相比较,尤有独特的个性,故而形成了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