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曾向汉武帝建议以儒学为宗,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就使得儒学思想制度化、宗教化。这对儒学的发展和整个我国历史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桓谭,字君山,安徽濉溪人。东汉哲学家、经学家。他爱好音律,善鼓琴,博学多通,遍习五经,喜非毁俗儒。 在思想上,他把烛干比作人的形体,把烛火的精神,提出以烛火喻形神的有名论点,断言精神不能离开人的形体而独立存在,正如烛光之不能脱离烛体而存在一样。 这一思想对后来无神论思想发展有所影响。著作有《新论》29篇。现传《新...
丁鸿,字孝公,河南漯河人。东汉学者,名儒,大臣。丁鸿以荫袭封阳陵侯,大办学堂,受明帝赏识,召拜侍中兼射声校尉。 当时章帝召各名儒在北宫白虎观论五经,丁鸿论述最精,世称殿中无双。不久被擢为校书,官至司徒、太尉兼卫尉。后来,丁鸿曾经担任太常这一职务。 窦太后临朝,其兄弟擅权,丁鸿亲收宪将军印绶,逼窦氏兄弟自杀。丁...
王充(公元27年~公元97年),字仲任,会稽上虞人。王充年少是就成了孤儿,乡里人都称赞他孝顺。后来到京城太学里学习,拜扶风人班彪为师。 他喜欢博览群书但是不死记章句。家里穷没有书,经常去逛洛阳集市上的书店,阅读那里所卖的书,看一遍就能够背诵,于是精通了百家之言。后来回到乡里,开始教书生涯。 王充擅长辩论,开始的话好像很诡异,...
仲长统(179年~220年),字公理,山东金乡人。东汉末年哲学家、政论家。仲长统从小聪颖好学,博览群书,长于文辞。 少年时敏思好学,博览群书。20余岁时,便游学青、徐、并、冀州之间。仲长统才华过人,但性卓异、豪爽,洒脱不拘,敢直言,不矜小节,默语无常,时人称为狂生。 凡州郡召他为官,都称疾不就。至汉献帝时,举荐他为尚书郎,之后,...
崔骃,字亭伯,河北安平人。崔骃自幼聪明过人,13岁便精通儒家交代呢《诗》、《易》、《春秋》。又博学多才,尽通训诂百家之言。 少年时游太学,与班固、傅毅齐名。章帝时,他写了《四巡颂》,颂扬汉朝之德,文辞典美,受到章帝的重视。 窦太后当政时,曾经在窦宪府内任主簿。窦宪横暴骄恣,他屡次讽谏劝阻。窦宪不能容忍,便让他出任长岑长,...
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史学家班彪之子,字孟坚,汉族,陕西咸阳人。东汉官吏、史学家、文学家。 班固自幼聪慧,9岁能诵读诗赋,13岁时得到当时学者王充的赏识,建武二十三年前后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穷究九流百家之言。 建武三十年,其父班彪故,自太学返回乡里。居忧时,在班彪续补《史记》之作《后传》基础上开始编写《汉书》,至汉章...
马融(公元79年~166年),字季长,陕西兴平人。东汉名将马援的从孙,东汉儒家学者、著名经学家,尤长于古文经学。 他设帐授徒,门人常有千人之多,大儒卢植、郑玄都是其门徒。他一生注书甚多,其作注的书有《孝经》、《论语》、《诗》、《周易》、《三礼》、《尚书》、《列女传》、《老子》、《淮南子》、《离骚》等。另有赋颂等作品,有集已佚,辑有...
郑玄(127年~200年),字康成,山东高密人。东汉儒家学者,我国著名经学家之一,在我国儒学发展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郑玄先学今文经学,后习古文经学,网罗众家,通融为一,成了汉代最大的通儒,是两汉经学之集大成者。其经学成就及由其学术而形成的学派,后世称之为郑学、通学,或综合学派。 郑玄年轻时,赴京城洛阳太学受业。约37岁时,师事...
荀爽(128年~190年),字慈明,河南许昌人。荀氏为颍阴望族。爽父荀淑为战国荀卿第十一世孙,品行高洁,博学多识,有神君之称。荀爽兄弟八人俱有才名,当时被人称为荀氏八龙。 荀爽是荀氏八龙中的第六位,若论才学,则数第一。当时有荀氏八龙,慈明无双的评赞。他自幼聪敏好学,潜心经籍,刻苦勤奋。 汉...
蔡邕(133年~192年),字伯喈,河南杞县人。东汉大儒、文学家、书法家。 他博学多才,通晓经史、天文、音律,擅长辞赋。灵帝时召拜郎中,校书于东观,迁议郎。曾因弹劾宦官流放朔方。 献帝时董卓强迫他出仕为侍御史,官左中郎将。董卓被诛后,为王允所捕,死于狱中。 蔡邕著诗、赋、碑、诔、铭等共104篇。他的辞赋以《述行赋》最知名。...
赵晔,字长君,绍兴人。东汉学者。早年拜经学大师杜抚为师,学习韩诗。一去20年,音讯全无,家人误认为他已亡,为之发丧制服。 杜抚去世后,赵晔经营葬之后才回乡。回乡后放弃做官,闭门著述,直至老死,写就《诗细》、《历神渊》和《吴越春秋》。 当时的大儒蔡邕到会稽,读其《诗细》、《历神渊》,拍案叫绝,以为优于《论衡》,既还...
赵岐,字邠卿,初名嘉,字台卿,后避难故自改名字。陕西咸阳人。 桓帝延熹元年因得罪宦官党羽,曾变姓名逃匿北海卖饼。安丘人孙嵩看出赵岐不是普通人,把他带回家中,藏于复壁之内3年。 赵岐隐忍困厄,以坚强的毅力在复壁中作《孟子章句》,所注精审翔实,多有发明,为后世人所称道。
卫宏(公元25年~公元57年),字敬仲,山东郯城人。东汉儒学学者。卫宏少时与河南郑兴俱好古学,爱好经籍。 先随九江谢曼卿学《毛诗》,作《毛诗序》;后随大司空杜林学《古文尚书》,作《训旨》。 光武帝时,任议郎,又集西汉杂事,编有作《汉书旧仪》4篇。据史料记载卫宏曾给毛诗作小序。
何休(129年~182年),字邵公,山东滋阳人。东汉时期今文经学家。 何休为人质朴多智,精研六经。但他口讷,不善讲说,门徒有问者,则用书面作答。诏拜郎中,因不合于自己的志愿,以病辞去。 太傅陈蕃召请他参与政事。党锢事起,陈蕃被杀害,何休也遭禁锢。他闭门不出,用功十余年,作《春秋公羊传解诂》12卷。又注《孝经》、《论语》等。
许慎(公元58年~147年),字叔重,是东汉著名经学家、文字学家、语言学家,我国文字学的开拓者。 许慎师事贾逵,曾任太尉南阁祭酒等职。性情淳笃,博学经籍,马融常推敬之,有五经无双许叔重之誉。 许慎精文字训诂,历经21年著成《说文解字》15卷,收文9353个,重文1163个,均按540个部首排列,是我国第一部说解文字原始形体结构及考究字源...
西汉京房撰,3卷。三国吴陆绩曾注此书。 以乾、坤为根本,坎、离为性命,统摄六十四卦,用世、应、飞、伏、游魂、归魄等解说爻、卦之间的关系,是术数之学。
《焦氏易林》作者汉朝焦延寿。《焦氏易林》源于《易经》,然与之有迥异独特之处。《易经》共有卦爻辞450条,《易林》有4096占卦变之辞,较之《易经》卦爻辞有10倍之多,从而极大地丰富了信息内容。 《焦氏易林》在64卦基础上复变64,也即一卦变64,64卦变4096卦。这样,六十四卦中的一卦变为另一卦称之为之卦,然后在之卦后配以相应的文辞,即所称...
《韩诗外传》,一般认本书是西汉儒生韩婴所写的。这是一部由360条轶事、道德说教、伦理规范以及实际忠告等不同内容的杂编。 一般每条都以一句恰当的《诗经》引文作结论,以支持政事或论辩中的观点,就其书与《诗经》联系的程度而论,它对《诗经》既不是注释,也不是阐发。 《韩诗外传》尽管名义上依附于《诗经》,但它使用的材料却来自几个哲学...
汉代传《诗经》有鲁、齐、韩、毛四家。前三家为今文经学派,早立于官学,却先后亡佚。 赵人毛亨、毛苌所传的《诗》,称为为毛诗,属古文学派。《毛诗》对应《诗经》300篇均有小序,而首篇《关雎》题下的小序后,另有一段较长文字,世称《诗大序》,又称《毛诗序》。 看来很像是一篇《毛诗》讲《诗经》的总序。成书于西汉,经过东汉经...
《毛诗郑笺》,毛诗郑笺西汉时期的毛苌,毛亨父子所收集的《诗经》叫作《毛诗》。 后来著名经学家郑玄对《毛诗》所作的解释叫《笺》。
《大戴礼记》,也名《大戴礼》、《大戴记》,一般认为该书出自西汉礼学家戴德之手。该书成书时间应在东汉中期,是当时戴德的传人为传习《士礼》而编定的参考资料汇集。 该书原有85篇,但今仅存39篇。其余的46篇,至迟在唐代已亡佚。尽管如此,它的史料价值和学术意义仍不可低估。其中多数篇章记述从战国到汉代儒家学派的言论,是研究中国早期儒学的基本...
《小戴礼记》,也称《小戴记》,即《礼记》,相传西汉礼学家戴圣编撰。小戴指戴圣,大戴指其叔父戴德。 该书原为解说《仪礼》的资料汇编,后经郑玄作注,使它摆脱从属于《仪礼》的地位而独立成书,成为今本《礼记》。 全书共分《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内则》、《坊记》...
《论语》是儒家的重要典籍,和许多先秦古籍一样,《论语》经过秦火和战乱,其文本传承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至汉初,除挟书令,《论语》出现了不同的传本,著名的有《古论语》、《齐论语》和《鲁论语》。其中《齐论》、《鲁论》的出现晚于《古论》。 《鲁论》与《古论》除篇次不同外,篇目、内容大体相同,《齐论》比《鲁论》和《古论》多...
古代对《论语》进行的注解很多,这里指的是郑玄晚年之作,他以《张侯论》为底本,校之以《古论》而为之注。自晋至唐,盛于一时。 然而五代以后,该书逐渐亡佚。南宋以后,则连残本也见不到了。为了恢复郑玄《论语注》的原貌,自南宋王应麟始,惠栋、马国翰等人先后据前人所引之断章残句加以辑佚。 20世纪以来,敦煌、吐鲁番地区先后出土了多件...
《白虎通义》,又称《白虎通》,东汉班固撰写。清代乾隆年间编辑《四库全书》将这部书收入子部杂家类。 通义是指统一的、可以通行天下的经学思想。《白虎通义》继承了《春秋繁露》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并加以发挥,把自然秩序和封建社会秩序紧密结合起来,提出了完整的神学世界观。 《白虎通义》所反...
《六艺论》,东汉郑玄所撰写的经学著作,在当时影响很大,但后世已散佚,只有存辑本约10种。 后人可以从皮锡瑞的《六艺论疏证》等书中看到一些原书内容。
《春秋繁露》是西汉董仲舒所撰。《春秋繁露》有17卷,82篇。由于书中篇名和《汉书艺文志》及本传所载不尽相同,后人疑其不尽出自董仲舒一人之手。 《春秋繁露》系后人辑录董仲舒遗文而成书,书名为辑录者所加,隋唐以后才有此书名出现。我国现存最早的《春秋繁露》版本,是南宋嘉定四年江右计台刻本,现藏于北京图书馆。注本很多,最详尽的是苏舆...
《天人三策》,又称《贤良对策》,是西汉董仲舒关于天人关系的论著。建元六年,太皇太后窦氏驾崩,汉武帝乾纲独揽。建元初年被扼杀的新政,再一次被提上了日程。 元光元年,汉武帝令郡国举孝廉,策贤良,在内外政策上进行一系列变古创制、更化鼎新。当时,针对汉武帝的征问,董仲舒连上三篇策论作答,因首篇专谈天人关系,故史称《天人三策...
《女诫》是东汉班昭写作的一篇教导班家女性做人道理的私书。班昭字惠班,又名姬,家学渊源,尤擅文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女历史学家。 《七戒》包括:卑弱、夫妇、敬慎、妇行、专心、曲从和叔妹7章。本是用来教导班家女儿的私家教课书,不料京城世家却争相传抄,不久之后便风行全国各地。 在卑弱篇中,班昭以为女性生来就不能与男性...
《论衡》一书为东汉王充所作,作成于汉章帝元和三年,现存文章有85篇。东汉时代,儒家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占支配地位,但与春秋战国时期所不同的是儒家学说打上了神秘主义的色彩,掺进了谶纬学说,使儒学变成了儒术。 而其集大成者并作为国宪和经典的是皇帝钦定的《白虎通义》。 王充写作《论衡》一书,就是针对这种儒术和...
《郭公案》为清代的武侠公案小说,共有编则,讲述了郭公经历的各种案例。分为欺昧、人命、谋害、劫盗、赖骗、伸冤、奸淫、霸占。全书故事短小精焊文字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