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王朝虽然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但它的统治阶级从最初的顺治、康熙开始就一直重视利用儒学,拉拢人心,治理国家。
其后的雍正、乾隆和其他各位皇帝也都非常重视儒学,这使儒学在清朝得到了空前的重视,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阎若璩,字百诗,号潜丘,生于明崇祯十一年,故于清康熙四十三年,山西太原人,侨居江苏淮安府山阳县。 清初著名学者,清代汉学发轫之初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著有《敬刑录》、《计辽始末》诸书。
潘耒(1646年~1708年),字次耕,又字稼堂,晚号止止居士,江苏吴江人,清初学者。 他自小过目成诵,师事徐枋、顾炎武,博通经史、历算、音学。清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参与纂修《明史》,主纂《食货志》。终以浮躁降职。 著有《类音》、《遂初堂诗集》、《文集》、《别集》等。
方苞(1668年~1749年),字灵皋,一字凤九,晚年号望溪,安徽桐城人。清代散文家,桐城派散文的创始人,与姚鼐、刘大櫆合称桐城三祖。 方苞自幼聪明,4岁能作对联,5岁能背诵经文章句,24岁至京城,入国子监,以文会友,名声大振,被称为江南第一。 康熙四十五年考取进士第四名,时母病回乡,未应殿试。康熙五十年,《南山集》案发,方...
江永(1681年~1762年),字慎修,又字慎斋,江西婺源人。清代著名的经学家、音韵学家。 江永少年读书过目成诵。江永服承朱熹之学,取阳儒阴释各家之说辨析校正,深究力行,以孝、悌、仁、让为先。
惠栋(1697年~1758年)字定宇,号松。江苏元和人。清代汉学家,汉学中吴派的代表人物。皆治《易》学,三世传经,赞为一代佳话。 早年惠栋随其父至广东提督学政任所。父故归里,课徒著述,终身不仕。惠栋治学沿顾炎武,一生治经以汉儒为宗,以昌明汉学为己任,尤精于汉代《易》学。 著作有《易汉学》、《易例》、《周易述》等。
全祖望(1705年~1755年),字绍衣,号谢山,学者尊称为谢山先生。浙江宁波人。清代学者、文学家。 乾隆元年,荐举博学鸿词,同年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次年即返里,后未出仕,专事著述。曾主讲于浙江蕺山书院、广东端溪书院。 撰《鲒埼亭集》38卷、《外编》50卷、《诗集》10卷。另有《汉书地理志稽疑》6卷、辑补《宋元学案》100卷、《全校水经注...
庄存与(1719年~1788年),字方耕,号养恬,江南武进人,清朝官吏。江苏常州人。清代著名经学家,今文经学派首创者。 他官至礼部左侍郎,他治经虽然并未完全排斥古文经学,但他不着重于名物训诂考据,而专力于阐抉经典义理,尤精于春秋公羊学,所著《春秋正辞》一书,为清代今文经学的第一部著作。
王鸣盛(1722年~1797年),字凤喈,一字礼堂,别字西庄,晚号西江。上海嘉定人。清史学家、儒家经学家、考据学家。官侍读学士、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光禄寺卿。 他以汉学考证方法治史,为吴派考据学大师。撰《十七史商榷》百卷,为传世之作。另有《耕养斋诗文集》、《西沚居士集》等。
戴震(1724年~1777年),字东源,一字慎修,号杲溪。安徽黄山人,清代著名语言文字学家、自然科学家、哲学家、思想家。乾隆二十七年举人,乾隆三十八年被召为《四库全书》纂修官。 乾隆四十年会试下第,特命参加殿试,赐同进士出身。音韵、文字、历算、地理无不精通,又进而阐明义理,对理学家去人欲,存天理之说有所抨击。 其视个体为...
纪昀(1724年~1805年),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清朝中期政治家、大学士、大儒。 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受宠,去世时享年82岁。 代表作品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阅微草堂笔记》。
钱大昕(1728年~1804年),字晓征,一字辛楣,号竹汀。上海嘉定人。清代史学家、汉学家。 著有《宋辽金元四史朔闰考》、《宋学士年表》、《元史氏族表》、《元史艺文志》、《元诗记事》、《三史拾遗》、《诸史拾遗》及《潜研堂金石文跋尾》等。 钱大昕是我国18世纪最为渊博和专精的学术大师,他在生前就已是饮誉海内的著名学者,王昶、段玉裁等著...
毕沅(1730年~1797年),字纕蘅,号秋帆,因从沈德潜学于灵岩山,自号灵岩山人。江苏太仓人。清代经史学家、文学家。 乾隆二十五年进士,状元及第,授翰林院编修。乾隆五十年累官至河南巡抚,第二年擢湖广总督。嘉庆元年赏轻车都尉世袭。病逝后,赠太子太保,赐祭葬。死后二年,因案牵连,被抄家,革世职。 毕沅著有《灵岩山人文集》等传世。
姚鼐(1731年~1815年),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徽桐城人。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 乾隆二十八年中进士,任礼部主事、四库全书纂修官等,年才40岁,辞官南归,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江南紫阳、南京钟山等地书院40多年。 著有《惜抱轩全集》等书。
段玉裁(1735年~1815年),字若膺,号懋堂,晚年又号砚北居士,长塘湖居士,侨吴老人。江苏金坛人。清文字训诂学家、经学家。 乾隆举人,历任贵州玉屏、四川巫山等县知县,引疾归,居苏州枫桥,闭门读书。曾师事戴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之学。 著有《说文解字注》、《六书音均表》、《古文尚书撰异》、《毛诗故训传定本》、《经韵楼集》等,对我...
王念孙(1744年~1832年),字怀祖,自号石臞。江苏高邮人。 他自幼聪慧,8岁读完十三经,旁涉史鉴。乾隆四十年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工部主事、工部郎中、陕西道御史、吏科给事中、山东运河道、直隶永定河道。 王念孙平生笃守经训,个性正直,好古精审,剖析入微,与钱大昕、卢文弨、邵晋涵、刘台拱有五君子之称誉。 主要著...
章学诚,字实斋。浙江绍兴人。清代史学家、文学家。 乾隆四十三年进士,官国子监典籍。曾主讲定州定武、保定莲池书院,并为南北方志馆主修地方志。章学诚倡六经皆史之论,治经治史皆有特色。 所著《文史通义》共9卷,是清中叶著名的学术理论着作。
崔述,字武承,号东壁。乾隆二十八年举人。清朝著名的辨伪学者。他发愤自励,专心撰写《考信录》。 著作由门人陈履和汇刻为《东壁遗书》,内以《考信录》32卷最令学者注目。
汪中(1745年~1794年),字容甫,江苏扬州人。清代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阮元、焦循同为扬州学派的杰出代表。 他遍读经史百家之书,卓然成家。能诗,工骈文,所作《哀盐船文》,为杭世骏所叹赏,因此文名大显。 著有《述学》、《广陵通典》、《容甫遗诗》等。
洪亮吉(1746年~1809年),初名莲,又名礼吉,字君直,一字稚存,号北江,晚号更生居士。江苏常州人。清代经学家、文学家。 乾隆五十五年进士,授编修。洪亮吉论人口增长过速之害,实为近代人口学说之先驱。 著有《卷施阁诗文集》、《附鲒轩诗集》、《更生斋诗文集》、《北江诗话》及《春秋左传诂》。
孔广森(1753年~1787年),字众仲,一字撝约,号顨轩,堂名仪郑,以希追踪郑玄。山东曲阜人。清朝学者。孔子第七十代孙。 尤精《公羊春秋》,多独到之见。擅骈文,清代骈文八大家之一。 著有《春秋公羊通义》、《大戴礼记补注》14卷、《礼学厄言》6卷、《经学厄言》6卷、《诗声类》13卷。
焦循(1763年~1820年),字里堂,江苏扬州人。焦循一生著书数百卷,其中用力特深的,为《周易》《论语》《孟子》三书。 《周易》方面,著有《易章句》12卷、《易图略》8卷,《易通释》20卷、《易广记》3卷、《易话》2卷。 《论语》《孟子》方面,著《论语通释》1卷计12篇,又推衍《通释》的含义为《论语补疏》2卷等。经学以外,又精天算、考古。
阮元(1764年~1849年),字伯元,号云台、雷塘庵主,晚号怡性老人,江苏扬州人。阮元是乾嘉大学者,清代名臣。 他历任山东、浙江学政,兵、礼、户、工部侍郎,浙江、江西、河南巡抚,漕运、湖广、两广、云贵总督,晚年拜体仁阁大学士,晋太傅衔。 阮元著述甚丰,曾组织编撰《经籍诂》106卷,编刻《十三经注疏》416卷、《皇清经解》1400余卷,这些都...
曾国藩(1811年~1872年),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湖南长沙人。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曾经成功镇压过太平天国,被封一等毅勇侯。 曾国藩是清末著名的理学大师,学术造诣极深。曾国藩继承桐城派方苞...
胡培翚(1782年~1849年),字载屏,一字竹村、紫蒙。清安徽绩溪人。清代礼学三胡之一。 嘉庆十五年二十四年成进士,授内阁中书,实录馆详校,擢户部广东司主事。为官清正,一丝不苟。 后以亲老而告归,从事教育,创建东山书院。曾主讲于钟山、惜阴书院和徽州、江宁、云间、庐州、泾川书院。 著成《仪礼正议》40卷。晚年患疯痹病...
唐鉴(1778年~1861年),字镜海,号翕泽。湖南善化人。晚清理学大师。 他自幼就勤奋上进,学习如饥似渴。嘉庆十二年中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后历任检讨、御史、府、道、臬、藩等官,道光二十年,内召为太常寺卿。 唐鉴学宗程朱之学,是当时义理学派的巨擘之一,蜚声京门。唐鉴潜心研究人性理学,继承了北宋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兄弟开创的洛学学...
陈奂(1786年~1863年),字硕甫,号师竹,晚自号南园老人,江苏苏州人。 他先后师事江沅、段玉裁,又曾问学高邮王念孙、王引之学。毕生殚精竭虑,专攻经学,于《毛诗》用力最勤。 著有《毛诗传疏》、《毛诗说》、《毛诗九谷考》、《毛诗传义类》、《郑氏笺考征》及《公羊逸礼考征》,另有《三百堂文集》。
陈澧(1810年~1882年),字兰甫、兰浦,号东塾,出生于广州木排头。清代著名学者。清道光十二年举人,先后受聘为学海堂学长、菊坡精舍山长。 他于天文、地理、乐律、算术、古文、骈文、填词、书法,无不研习,著述达120余种。 著有《东塾读书记》、《汉儒通义》、《声律通考》等。
俞樾(1821年~1907年),字荫甫,自号曲园居士,浙江德清人。清末著名学者、文学家、经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清道光三十年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 后受咸丰皇帝赏识,放任河南学政,被御史曹登庸劾奏试题割裂经义,因而罢官。俞樾遂移居苏州,潜心学术达40余载。 他治学以经学为主,旁及诸子学、史学、训诂学,乃至戏曲、诗词、小...
黄以周(1828年~1899年),字元同,号儆季,又号哉生。清同治九年举人,当时江南学政黄体芳在江阴创建南菁书院,聘黄以周任讲席15年,江南不少学者多出其门下。 黄以周边讲学边治学,搜集汉至清代典章制度,撰《礼书通故》100卷,考释我国古代礼制、学制、国封、职官、田赋、乐律、刑法、名物、占卜等,纠正旧注不少谬误,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
龚自珍(1792年~1841年),字尔玉,又字璱人,号定盦,后更名易简,字伯定;又更名巩祚,号定庵,晚年居住昆山羽琌山馆,又号羽琌山民。后人也常称之为龚定庵。浙江杭州人。 龚自珍自幼学习汉学,曾跟从外祖父、著名汉学家段玉裁学习文字学,后转而研究经世学问和今文经学,擅长诗词文章。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27岁中举人,...
王闿运(1833年~1916年),字壬秋,又字壬父,号湘绮,世称湘绮先生。晚清经学家、文学家。 咸丰举人,曾任肃顺家庭教师,后入曾国藩幕府,主讲成都尊经书院、长沙思贤讲舍、衡州船山书院、南昌高等学堂。授翰林院检讨,加侍读衔。 辛亥革命后任清史馆馆长。王闿运为学主治《春秋公羊传》,宗今文经学。终其一生,王闿运的经学著作有《周易说》...
戴望(1837年~1873年),字子高。4岁丧父,从小孤苦,发愤读书。9岁师乌程程大可,授读《周易》、《尚书》。 同治四年,两江总督曾国藩在南京设金陵书局,聘戴望为编校,校勘周秦诸子。同治八年,著《颜氏学记》10卷。此外,还著有《论语注》20卷,《管子校正》24卷,《滴麟堂遗集》4卷。
张之洞(1837年~1909年),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人称张香帅。 张之洞聪明勤奋,13岁中秀才,16岁中顺天乡试第一名解元,26岁中会试第三名探花。 张之洞先为清流以敢谏闻名,号称牛角,其战斗力非常生猛。后任山西巡抚和各地学官,后来长期任总督。1907年后任大学士,军机大臣,1909年死,谥号文襄...
魏源(1794年~1857年),原名远达,字默深,湖南邵阳人。 魏源21岁时,父亲魏邦鲁由地方调往京师做官,他就随父到了北京。他和林则徐、龚自珍等爱国志士交往甚密,经常议论时政。由于魏源富有朝气,思想出格,所以在功名场中他是很不得意的。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做幕客和从事写作。 魏源学识渊博,著述很多,主要有《书古微》、《诗古微》、《默...
王先谦(1842年~1917年),字益吾,因宅名葵园,学人称为葵园先生。湖南长沙人。清末学者、史学家、经学家、训诂学家、实业家、著名的湘绅领袖、学界泰斗。 曾任国子监祭酒、江苏学政,湖南岳麓、城南书院院长。在任组织学人,集体从事古籍文献的编校刊印工作。 曾校刻《皇清经解续编》,并编有《十朝东华录》、《汉书补注》、《后汉书集解》、...
郑观应(1842年~1921年),本名官应,字正翔,号陶斋,别署罗浮偫鹤山人等,广东中山人。 他是我国近代最早具有完整维新思想体系的理论家,揭开民主与科学序幕的启蒙思想家,也是实业家、教育家、文学家、慈善家和热忱的爱国者。 其主要着作《盛世危言》,曾对我国思想界产生过很大影响。
孙诒让(1848年~1908年),幼名效洙,又名德涵,字仲颂。浙江瑞安人。 孙诒让是我国近代著名的一代经师,由于他的学术研究极为朴实,故又称朴学家,并誉为有清三百年朴学之殿。 著有《白虎通校补》、《广韵姓氏刊误》等书。
皮锡瑞(1850年~1908年),字鹿门,一字麓云。清末学者。湖南长沙人。举人出身。三应礼部试未中,遂潜心讲学著书。 他景仰西汉伏胜之治《尚书》,署所居名师伏堂,学者因称之师伏先生。他主张解经当实事求是不应党同妒真,对各家持论公允为晚清经学大家之一,工于诗及骈文。 著有《师伏堂丛书》、《师伏堂笔记》、《师伏堂日...
廖平(1852年~1932年),四川井研人。初名登廷,字旭陵,号四益;继改字季平,改号四译;晚年更号为六译。这些名号的更改,反映了他的思想和经学的变化过程。 他一生研治经学,作出了超越前人的学术贡献,并起到了一个融合古今中西各种学说,富有时代特色的经学理论体系,他是我国近代最著名的经学大师,在我国近代学术界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康有为(1858年~1927年),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 康有为出身于以理学传家的封建官僚家庭。有为少年聪颖,又加上家庭环境的影响。4岁时就会识字,5岁能够背诵几百首唐诗。6岁入私塾,师从番禺简凤仪,当年就读完了《大学》、《中庸》、《论语》、《孝经》。 老师出柳成絮为题让他作为,康有为应...
梁启超(1873年~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等。广东新会人,我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著名学者。 梁启超自幼在家中接受传统教育,1889年中举。1890年赴京会试,未中。回粤路经上海,看到介绍世界地理的《瀛环志略》和上海机器局所译西书,眼界大开。同年结识康有为,投其门下...
谭嗣同(1865年~1898年),湖南浏阳人,是我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 他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 写文章抨击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1898年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世称戊戌六君子之一。...
章炳麟(1869年~1936年),又名章太炎,初名学乘,字枚叔,因敬慕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学者顾炎武,更名绛,号太炎,后又改名炳麟。浙江余杭人。近代民主革命家、学者、书法家、语言文字学家、思想家、散文家。 章炳麟出生于一个世代书香门第而后又遭败落的家庭,一生经历了戊戌维新改良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两个历史时期,走过曲折的道路,是我国近代...
《通志堂经解》,清代最早出现的一部阐释儒家经义的大型丛书,纳兰成德编著。 该书编撰的背景是,清朝统治者定鼎北京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笼络民心,消除满汉隔阂,实行了开科取士、推崇儒学的文化政策。 康熙皇帝亲政不久,就开经筳日讲,诏辑《四书》、《五经》,学习儒家经典。他下令将以朱熹为代表的儒家理学确定为官方哲学,用以统一社...
《四库全书》是乾隆皇帝亲自组织的我国历史上一部规模最大的丛书。1772年开始,经10年编成。 四库之名,源于初唐,初唐官方藏书分为经史子集四个书库,号称四部库书,或四库之书。经史子集四分法是古代图书分类的主要方法,它基本上囊括了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四库全书》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按照...
《十三经注疏》,是对儒学经典的一个注解集。 所称十三经,指的是《易》、《诗》、《书》、《周礼》、《礼记》、《仪礼》、《公羊传》、《榖梁传》、《左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等13部儒家经典,内容博大,在悠久的中华文明进程中,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长期根植于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社会生活观念中。 ...
《仲氏易》共30卷,清朝毛奇龄撰。据载,先是毛奇龄之兄锡龄研治《周易》,而未著书,仅时时口授其子毛文辉。后来,毛奇龄做官后回归故里,其兄已故,毛奇龄根据毛文辉所闻的,并以己意润饰成书。 《仲氏易》认为易兼有五义:一为变易,一为交易,此两义为伏羲之易,已经为前人之所知,也即易之原始意义。 此外,毛奇龄认为尚有反易,...
两江总督采进本《周易通论》共4卷,清朝李光地撰。《周易通论》综论《易》理,各自为篇。 1卷、2卷阐发《上、下经》大旨。3卷、4卷则阐发《系辞》、《说卦》、《序卦》、《杂卦》之义。 冠以《易本》、《易教》两篇,次及卦爻、象彖、时位、德应、《河图》、《洛书》以及占筮挂扐,正变环互,无不条析其意,并且推究其所以然。
《周易述》,清代惠栋撰。惠栋是清代《易》汉学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其书主要发挥汉儒之学,以荀爽、虞翻为主。并且参照郑玄、宋咸、干宝诸家之说,融会其义,自己作注、疏正。 《周易述》目录40卷。从1卷至21卷,均训释经文。体例重复《周易》之旧,经、传分释。22卷至23卷是《易微言》,均是杂抄经典论《易》之语。 24卷至40卷为《易大义》、《易例...
《易通释》共20卷,清代焦循撰,为焦氏《易》学三书之一。《易通释》初稿成于嘉庆十一年,一再改订,数易其稿,于嘉庆十八年定稿。 全书对《卦辞》、《彖辞》、《象辞》、《爻辞》一句一字,各为条分屡析,珠连绳贯,以观其通《易》之数。也均以旁通、时行、相错、比例等法解之。 焦氏《易》学三书,发挥精义备于此书,《图略》则表其象,章句...
《型世言》,全称《峥霄馆评定通俗演义型世言》,是明末小说家陆人龙撰写的一部拟话本小说集,约刻于崇祯五年(1632)。型者,模也,榜样之谓也,这是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