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稳定王朝的统治下,儒学再一次得到了重视,科举制度的实行,更是把儒学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由韩愈等人发起的古文运动,也使这一时期的儒学更加丰富多彩。
隋唐时期思想界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儒、佛、道三教分立,相互斗争又相互融合。三教中佛教对儒学学术思想乃至世俗的影响力最大。唐代时佛教已经完成了中国化的进程。 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如天台宗、华严宗,特别是禅宗迅速崛起,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来佛教的面目,它们以更广泛的方式影响一般人的精神世界与思维方式。一般民众不用说,即使在士大夫中,像傅奕与...
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来选举人才。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隋朝灭亡后,唐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
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叶及北宋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因同时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 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先秦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这一古文运动有其发展过程: 在骈文盛...
所称新乐府,是相对古乐府而言的。这一概念首先由白居易提出来。其特点是自创新题,咏写时事,体现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新乐府运动是唐代中叶发生的一起诗风改革运动,是儒家文艺思想与唐代中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的产物。 唐朝贞元、元和之际,广大地主士大夫要求革新政治,以中兴唐朝的统治。在这股浪潮的推动下,白居易、元稹等诗人主张恢复古代的...
开成石经,又称唐石经,唐代的十二经刻石,属于国家级儒学文物。始刻于文宗大和七年,于开成二年完成。唐初诏命经学大师贾公彦、孔颖达订正经籍。 至文宗大和年间,在郑覃、唐玄度的建议下,依汉故事镌石太学,共计有《周易》等12种经书。共刻114通碑石,每石两面刻,共刻经文650252字。每通碑经石高约1.8米,面宽0.8米。下设方座,中插经碑,上置碑额,通...
九经,即九部儒家经典的合称。关于九经历史上有多个说法,这里指的是隋唐期间通用的九经。 隋炀帝以明经科取士,唐承隋制,规定《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三传》,即《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连同《易》、《书》、《诗》,合称为九经。读书人熟读这九部儒学经典,即可参加科举明经科的考试...
刘焯(544年~610年),字士元,河北冀县人。隋代儒家学者、经学家、天文学家。 他的儒学著作《五经述义》等若干卷,传播开来,使他名声大振。同时,他着力研习《九章算术》、《周髀》、《七曜历书》等,还著有《稽极》10卷,《历书》10卷。 提出新法,编有《皇极历》,在历法中首次考虑太阳视差运动的不均匀性,创立用三次差内插法来计算日月视差...
王通(584年~617年),字仲淹,是隋代大儒,山西的一位私人教育家。 他出生在官宦世家,其父王隆,曾于隋开皇初,以国子博士待诏云龙门,向隋文帝奏《兴衰要论》7篇,颇为隋文帝所称道。王氏家学渊源深厚,所以王通从小就受到儒学的熏染。 据说在隋文帝仁寿三年,王通曾经没有受到重用,后来才被授以蜀郡司户书佐、蜀王侍郎。王通并不满意,所以...
刘炫,字光伯,河北献县人。隋朝著名经学家。刘献之的三传弟子。开皇中期,刘炫奉敕修史。后与诸儒修定五礼,因此被授旅骑尉。不久有任太学博士。 刘炫所提出《春秋》规过之论,对后世影响大。撰《尚书述义》诸书。
陆德明(550年~630年),名元朗,以字行。苏州吴人。唐代经学家、训诂学家。 陆德明初受学于周弘正,善言玄理。陈太建中期,后主为太子时,常集名儒入讲承光殿。陆德明以弱冠之年与国子祭酒绿孝克抗辨,屡夺其说。陈亡后陆德明回到故里。 隋炀帝嗣位召为秘书学士,授国子助教。王世充称帝欲以为子师,陆德明严拒之。唐初,陆德明成为秦王李世民...
颜师古(581年~645年),字籀,以字行,山东临沂人。唐初儒家学者,经学家、语言文字学家、历史学家。 他少传家业,遵循祖训,博览群书,学问通博,擅长于文字训诂、声韵、校勘之学。 同时,他还是研究《汉书》的专家,对两汉以来的经学史也十分熟悉。
孔颖达,字冲远,河北衡水人。孔颖达所在时期,儒学内部群经异说,诸师异论,更不下数十百千,纷纷攘攘,至有互为水火之势。 五经越解越暗,圣学越讲越糊涂,十分不利于儒学的经世致用和发扬光大。孔颖达编订《五经正义》,排除经学内部的家法师说等门户之见,于众学中择优而定一尊,广采以备博览,从而结束了自西汉以来的各种纷争。 是他摒弃...
贾公彦,河北永年县人。唐朝儒家学者,经学家,《三礼》学专家。他官至太学博士。 撰有《周礼义疏》50卷、《仪礼义疏》40卷。同时,他还是着重指出指纹是确认个人的方法的第一人。
刘知几(661年~721年),字子玄,江苏徐州人。儒学学者。刘知几生于唐代名门,父刘藏器、兄刘知柔都是唐高宗和唐玄宗时的官僚,并以词章知名于世。 刘知几因家学渊源,自幼博览群书,攻读史学,后又致力文学。他20岁时中进士,任获嘉主簿。 武则天圣历二年,刘知几奉调长安,任王府仓曹,并参与编撰《三教珠英》的工作。不久任著作佐郎兼修国史...
陆淳,字伯冲,后改名质。今江苏人。唐经学家。他官授左拾遗,历任信州、台州刺史。陆淳曾师事啖助、赵匡,得手《春秋》学。 陆淳以为《左传》长于叙事,但宣扬《春秋》大义,则不如《公羊传》和《榖梁传》。陆淳综合啖助、赵匡之说,撰《春秋集传纂例》、《春秋微旨》、《春秋集传辨疑》等,开宋儒怀疑经传的风气。
李鼎祚,四川资中人。李鼎祚官至殿中侍御史。在位期间积极为统治者献计献策。安史之乱时,他进《平胡论》,为讨伐安禄山等人出谋划策。 为了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统治,防止叛乱,又上奏在泸、晋、渝、合、资、荣等六州界险要之地置昌州。 在学术上他精于儒家经学,尤通象数易学,擅筮占。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河南孟县人。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在唐朝一片大乘佛学的思潮及社会风气中,韩愈独自振起儒学大旗,排斥佛教思想,倡导恢复我国儒家思想的传统,开启宋明时代新儒学思想发展的大方向。 代表他这种苦心孤诣的作品,在其《原儒》一文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为...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柳宗元和韩愈一样,也曾经致力于倡导儒学,推进古文化运动,因此与唐代的韩愈、宋代...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唐朝彭城人,唐朝儒学学者、文学家、哲学家。 刘禹锡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
李翱,唐朝思想家及文学家,是韩愈的门人,也是侄婿,也是追随韩愈复兴儒学、反对佛教思想的一员大将,其哲学思想的造诣更有过于韩愈处。 代表其思想的重要著作是《复性书》,文章中以《中庸》的理论为基础,提出性善情恶的人性论,认为只要加强道德修养,消除情欲的干扰,便可恢复人的本然之性,便可成为圣人。 李翱在思想史上的重...
《周易》也称《易经》,为儒家经典之首。《周易正义》又称《周易注疏》宋版计13卷。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正义,定稿于653年是唐代科举取士的标准用书,长其立于学官,也是易学史上除《经》、《传》以外的重要典籍。 正义又称疏,系在正经注基础上,融合众多经学家见解,对原有经注进行疏证,并对注文加以注解。 唐宋以来,历代科举取士皆...
《礼记正义》是儒家经典之一,也是中华传统中化中影响至深至关的重要文献之一。汉代有郑玄曾为其作注,唐代有孔颖达为之正义,都是古人对《礼记》的注释,是今人阅读研究《礼记》的重要版本。 孔颖达的这本《礼记正义》后来也成为儒家经典,是后人学习、研究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文献。
唐贞观十六年,即642年,孔颖达、王德昭、齐威等奉唐太宗诏命所作《五经正义》之一,为当时由政府颁布的官书。 当时撰《五经正义》,孔颖达以年辈在先,名位独重,受命主持其事,诸儒分治一经。《毛诗正义》出于王德韶、齐威等人之手,而孔颖达总其成。 《毛诗正义》是对于《毛传》及《郑笺》的疏解,合称《毛诗注疏》。此书内容取材之广和在唐...
《经典释文》,解释儒家经典文字音义的书。唐代陆德明撰,共30卷。 该书首为《序录》,主要说明本书的内容安排和经学的传授源流。次《周易》1卷、《古文尚书》2卷、《毛诗》3卷、《周礼》2卷、《仪礼》1卷、《礼记》4卷、《春秋左氏传》6卷、《公羊传》1卷、《谷梁传》1卷、《孝经》1卷、《论语》1卷、《老子》1卷、《庄子》3卷、《尔雅》2卷。 其中...
《中说》作者隋末大儒王通。目前研究王通哲学思想的主要依据为北宋阮逸所注释、刊印的《中说》,即今本《中说》,它是在唐本《中说》基础上加工而成的。 唐本《中说》成书于王通死后,李翱之前,且应成书于王通的后代,据尹协理、魏明考证,成于王福畤之手的可能性最大。今本《中说》与唐代流传本《中说》基本上是一致的,其思想基本上是王通本人的思...
《五行大义》,594年萧吉写后献给隋朝皇帝的一本儒学著作,也被认为是关于五行的最重要的中古时代的书籍。 这本书讨论的科学问题比后来的任何著作都更多,而讨论的算命都更少。该书不仅是隋以前传统五行理论的集大成者,也是研究我国整部五行思想发展历程的必读之书。
《贞观政要》是一部政论性的史书,是古代儒生的必读书籍。《贞观政要》全书10卷40篇,80000余言,作者是唐代史学家吴兢。 这部书以记言为主,所记基本上是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征、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23年,年号贞观,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有才能有作为的...
《通典》,唐代杜佑撰,200卷,十通之一,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体例完备的政书。书成于贞元十七年。《通典》通记历代典章制度建置沿革史,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典,各冠总论,下系子目,凡有1584条,正文约170万字,注文约20万字。 取材博综古今,广采群经、诸史、地志,汉魏六朝文集、奏疏,唐国史、实录、档案、...
《原性》,我国唐代韩愈关于人性论的代表作。收入《韩昌黎集》杂著部。《原性》不赞成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也不赞成扬雄的性善恶混说,而发挥董仲舒的理论。 第一次明确提出性之品有三:上品性善,生来具有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中品五德有所欠缺,性可善可恶;下品五德都不具备,性恶。
《论语笔解》唐韩愈、李翱合撰。韩愈曾为《论语》作注,成《论语注》10卷,其注释时,先于卷端有所记录,李翱也间或与其讨论,并附书其间。 《论语注》书成,稿本遂为人所得,采摘《论语注》中的不载者,别录为二卷刊行。书中所注,以韩说、李说为别,大体以韩说为本,李说为辅,其说解时出新意。如释宰予昼寝,前儒多以...
《型世言》,全称《峥霄馆评定通俗演义型世言》,是明末小说家陆人龙撰写的一部拟话本小说集,约刻于崇祯五年(1632)。型者,模也,榜样之谓也,这是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