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从孔子开始至今天已经有2500多年,这其中有2000年左右的思想,儒学一直是封建王朝的官方主流思想,也是当时每个读书人必须要学的思想。
因为这些原因的存在,儒学思想内容可称包罗万象,政治、经济、伦理等问题无不涉及。
《礼记礼运》是夏商周初时期人们对天下为公的释义,夏商之际对于天下而言,主张传位于有贤、有能、讲信修睦有德之人,而不能搞家天下,到孔孟之时已经发展成为非一人之天下的公天下之义。 王力先生《古代汉语》所释天下为公的天下成为公共的之义。孔孟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人一姓一家的思想更具有...
仁政是儒家的政治主张。认为统治者宽厚待民,施以恩惠,有利争取民心。 孔子在对仁的解释中,已有关于仁政的思想。孟子发挥孔子学说,明确提出仁政的主张。 仁政学说是孟子思想的中心内容,是孟子为之奋斗了一辈子的政治理想。
良知是儒家称人类先天具有的道德意识。 良知,是人的一种天赋的道德观念,就是孟子所说的不虑而知,王阳明所说的不假外求,是生而知之,而且是被圣灵充满的优良之知。 王阳明所称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也就是天理、天则、道。他说:鄙夫自知的是非便是他本来天则良知即是道&r...
儒家对天时的解释有三点: 一是天道运行的规律;二是宜于做某事的自然气候条件;三是指天命。
儒家对地利有两种解释。一是对农业生产有利的土地条件;二是地理优势。 天时通常指大环境,乃天下大势也,地利则指的是小环境,指我们所处的周边局势。
人和是人心所向,上下团结,人事和协,民心和乐。 人际关系就是生产力,最大的商务社交平台。孟子把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进行比较。强调战争中人和的作用。并由人和推演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观点。
治术即治理国家的方法;儒术即儒家的方法。 意思是说:治理国家之所以必定要本于儒家的方法,主要的原因乃在于儒家的治国之道都出于仁家宽厚之心。
和是和谐,是和平,是和合。而在方法论的意义上,则是和为贵。以和为贵是我国文化的根本特征和基本价值取向。君子和而不同正是对和这一理念的具体阐发。 和而不同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今天和而不同是人类共同生存的基本条件和基本法则。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有两个观点极具现实价值:...
孟子告齐宣王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君君臣臣,简单说,就是君要像君,臣要像臣。很多人看见君,就容易联想到暴君、独裁、专制以至奴才、贱民。于是,君君就成了封建代表了,就成了腐朽思想了。其实,君就是主,就是领导者、首领而已。 其实传统思...
《论语颜渊》第十二写道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孔子教导他,一个好的社会,国君应该做好国君的角色,臣子要做好臣子,父亲做好父亲角色,儿子做好儿子的角色。 齐景公懂了,回答说,如果国君不像国君,臣子不像臣子,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国家就一团糟,就是有饭,我也吃不上啊! 孔子其实在倡导人人要敬业爱岗,各个机构要履行好自...
在古代宗法社会中,作为男人的丈夫,当然要负起比妻子更大的责任,称为一家之主。但我国古代又有一个传统,就是男主外,女主内。 就是男人在对外关系上,是一家之主,是发言人。但家庭的内部事务,都由女人处理,俗称内当家。
孔子在《论语颜渊篇》中说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经典妙句之一,也是儒家文化精华之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 孔子所强调的是,人应该宽恕待人,应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现。恕道是仁的消极表现,而其积极表现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五伦,即古人所称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伦关系。用忠、孝、悌、忍、善为五伦关系准则。 最早见于《孟子滕文公上》。书中记载,要以五种美德教导自己的臣民。 最后由孟子在整理和总结我国以往道德关系和道德规范的基础上,全面地概括了封建社会里人们之间的这五种基本的道德关系,并提出相应的道德规范。 《孟子&mid...
我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 《论语》一书中,仁字出现达109次,说明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儒家把仁列入五常之中。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包括孝、悌、忠、恕、礼、知、勇、恭、宽...
义是我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作的。 孔子最早提出了义。孟子则进一步阐述了义。 什么是义呢?孟子认为自己做了坏事感到耻辱,别人做了坏事感到厌恶,这就是义;义是有道德的君子所必须遵循的正路。 义是安身立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全部生命智慧的源泉。正义体现着人与自然互动产生的全部人类文...
儒家把礼列入五常之中。礼在《论语》中的含义包括礼制,指全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伦理秩序;礼仪,指具体的礼节仪式;礼貌,指个人在待人接物时所表现出来的道德修养,如恭敬、和顺、谦让。 礼在儒家思想体系里,其内涵和作用是十分丰富的。大则可以经天纬地,以正天下国家。小则可以修身立命,养生送死。实在是一门即重要又实用学问。 ...
儒家把智列入五常之中。以智慧的多寡分类,人有上智、中智与下愚三种:上智的人清醒地过一辈子,多数都能达成抱负和宿愿,一生了无遗憾。 下愚的人糊涂地过一辈子,无成就也无大错,通常也能平顺地度过一生。唯独中智的人可以清醒,也可以糊涂,一生的历程可好可坏;有人成就非凡,有人一败涂地,个人一念之间的抉择。 关于智慧等级...
儒家把信列入五常之中。信既是儒家实现仁这个道德原则的重要条件之一,又是其道德修养的内容之一。 孔子及其弟子提出信,是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互守信用,借以调整统治阶级之间、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 儒家把信作为立国、治国的根本。信作为儒家的伦理范畴,意为诚实,讲信用,不虚伪。
《围炉夜话》认为:家中的老小都依靠自己生活,自己是否曾经去体会他们心中的情感和需要呢?读书人在衣食上完全凭着他人的生产来维持,是否曾也让他人也由他那里得到些益处呢? 我为人人的意义何在?家中幼对自己的倚赖,并不仅是衣食上,更重要的是情感和精神。 衣食只能满足肉体,而不能及于心灵,要使他们心灵上感到满足,情感上获得幸福,...
诗人郭小川《登九山》诗说道:历史老人最为严明,不过也有时过分宽厚;他让光明长存千秋万代,偶尔也容忍黑暗抬头。 《围炉夜话》说道:对待他人应该宽大,唯有对待子孙不可太宽大。礼节要周到,唯有在办婚事时不必大肆铺张。
克孝就是能够尽孝道。《围炉夜话》写道:古来能够尽孝道的人很多,然而独独称虞舜为大孝之人,乃是因为虞舜他们能在孝道上为人所难为之事。 在儒家看来,能尽孝道的人固然多,但是,像舜那般受子种种陷害,仍能保有孝心的毕竟少见。 舜的父亲瞽是个瞎子,舜的母亲死后,瞽续弦生了象,由于喜欢后妻之子,因此,时常想杀死舜。 有一天,...
以我国传统文化的定义来说,圣人指知行完备、至善之人,即是才德全尽称之圣人。这个词语最初出于儒家对止于至善的人格追求,所以圣人的原意,是专门指向儒家的。 但后来的诸子百家,乃至古今各种宗教、学派,也都有自己认定的圣人,但儒家认定的尧舜禹等圣人却受到诸子百家的公认。 其实将儒家和诸子百家对圣人的理解汇总起...
我国传统文化意义上的君子指的是才德出众的人。君,原指古代国家最高统治者,俗称君主。君子,原本是国君之子的意思。 根据古代宗法制度要求,国君之子从小就要进行理想和人格的规范教育,所以自然成为个人修养上的楷模。后来,君子一词便被引申到所有道德、学问修养极高之人的统称。 孔子认为:义就是宜,也就是说,君子走的始终是一条适宜的...
礼,源于古代一种宗教祭典上的仪式。氏族社会的祭祀活动和习俗产生了礼,礼法关系是我国古代法制的主题。礼法是一种近似于不成文法与道德伦理精神综合的社会准则。 礼的主要作用是借对尊卑贵贱、长幼之序、夫妇之别的区分以维护法等级制度。礼的推行要求有自律性,要从自我做起。所以周人论礼,常常和其它的道德规范结合在一起。例如,例如德和敬被当...
礼者,不学礼无以立。在国家宗庙祭祀方面,古代官方常设太常寺、祠祭署等礼仪衙曹,设立读祝官、赞礼郎、祀丞等礼仪官。 如唐代设立有郊社、太乐、鼓吹、太医、太卜、廪牺六个部门,明代则设置太常司,太常司设卿,少卿,丞,典簿、协律郎、博士,赞礼郎。 现代官方则设立外交部礼宾司负责国家之大礼,主管国家对外礼仪事项。涉外酒店则专门设...
有礼则必有庆贺燕飨之乐,有庆贺燕飨之乐,则必有五音宫商角徵羽伴奏,古代政府设立掌管音乐的官吏,并负责负责宫中庆贺燕飨之乐。 乐,是音乐,是舞蹈。在古代,乐和礼是分不开的,各种仪式都要有乐,也即礼乐。历史记载孔子主要有三位老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师襄,春秋时期鲁国著名乐官,孔子的老师之一,孔子...
社,古代指土地之神,按方位命名:东方青土,南方红土,西方白土,北方黑土,中央黄土。五种颜色的土覆于坛面,称五色土,实际象征国土。 古代又把祭土地的地方、日子和礼都叫社。稷,指五谷之神中特指原隰之祗,即能生长五谷的土地神祗,这是农业之神。 社稷是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语出《左传僖公四年》称:君惠徼福于...
三书六礼是古代我国的传统婚姻习俗礼仪。是婚嫁礼法的重要内容。三书指在六礼过程中所用的文书,可以说是古时婚姻保障的有效文字记录。分别指聘书、礼书、迎书。 聘书:即订亲之文书。在纳征,也就是男女订立婚约时,男家交予女家之术书柬。礼书:即在过大礼时所用的文书,列明聘礼的物品和数量。迎书:即迎娶新娘之文书。是亲迎新娘时,男...
五服,儒家强调礼仪在丧服等方面的运用。所称丧服,就是人们为哀悼死者而穿戴的衣帽服饰,包括一些附属物。 它根据与死者在血缘、姻缘方面的亲疏远近,有着严格的等级限制,形成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服制,人们习惯上称它为五服制。 斩衰服:斩也是一种裁剪方式,就是在制作时,按裁剪的样式不缝边,据说也表示悲哀伤痛...
丧服制是一个以父系血缘关系为根本原则的缜密的宗亲联络图,它通过不同的丧服表明个人的身份以及亲疏远近甚至嫡庶,深刻地体现了宗法制原则和长幼有别、尊卑有别、男女有别等原则。 根据这种基本原则而制定的服制在经过种种变化以后,可以化为33种服制,实行于138个场合。确定可以说是人类文明史上罕见的创制,影响所及,数千年来不绝于缕,深入人心程...
皇族称称从文明之初就受到了重视,儒家特别强调礼仪,这也促进皇族称称越来越正式。 皇帝: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他自认为德兼三皇,功高五帝,称始皇帝,从此历代封建君主都称皇帝。 万岁:皇帝的代名词,一种说法认为在朝贺时对君主经常使用,久而久之,便成了皇帝的尊称;另一种说法认为是从西汉元封元年汉武帝登华山后,...
在儒家重视礼仪的影响下,在礼仪的建立与实施过程中,孕育出了我国的宗法制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 被儒学推崇的三礼,即《仪礼》、《礼记》、《周礼》的出现标志着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行礼为劝德服务,繁文缛节极尽其能。直至现代,礼仪才得到真正的改革,成为现代文明礼仪。 朝仪: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按规定:天子面向南,三公...
儒家提倡依规则统治的思想。儒家思想是我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虽然在君主制是人治的意义上,儒家思想是人治的,但是在强调官员特别是最高统治者应当依规则而治的意义上,儒家思想是倾向于形式法治的。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夏商周至明清4000多年,我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发展脉络清晰,内容丰富,特点鲜明。 在...
天人观,即天人合一,属于儒学哲学思想范畴。这个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大儒、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儒学中的天人观是有渊源的。先秦儒家也主张天人合一,认为人只要发扬诚的德性,即可与天一致。到了汉儒董仲舒在《春秋繁露深察名号》中明确...
太极观,属于儒学哲学思想的一种。太极是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无极即道,是比太极更加原始更加终极的状态,两仪即为太极的阴、阳二仪。 儒学的太极观主要体现在宋代理学的论述中。宋代理学家认为太极即是理。理学鼻祖周敦颐的太极观,一方面回复到将太极说成是气,另一方面又提出太极本于无极,太极的&ldqu...
阴阳观,属于儒家哲学思想观点之一。阴阳的概念,源自古代中国人民的自然观。古人观察到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相联的大自然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以哲学的思想方式,归纳出阴阳的概念。 阴阳观早至春秋时代就已经产生,在儒家、道家均有论述。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一体、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
道器观,属于儒家哲学观点之一。道是无形象的,含有规律和准则的意义;器是有形象的,指具体事物或名物制度。道器关系实即抽象道理与具体事物的关系,或相当于精神与物质的关系。 道器观最早见于儒学经典《易经》,其中的《易系辞上》:形而上者称之道,形而下者称之器。宋以后,对道器关系的不同见解表现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干支,较早出现在儒学典籍《易经》之中。干支是指十个天干与十二个地支。其中支比较容易让人了解。因为支有可代替的动物的名字:子为鼠;午与马;丑为牛等。 十天干、十二地支两者都可以说明季节的变动。子就是孽,表示万物繁茂的意思。丑就是纽,是用绳子捆住的意思。寅就是演或螟,指万物开始伸长的意思。卯就是茂,为万物茂盛的...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其中,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 甲乙同属本,甲为阳木,乙为阴木;丙丁同属火,丙为阳火,丁为阴火;戊己同属土,戊为阳土,己为阴土;庚辛同属金,庚为阳金,辛为阴金;壬癸同属水,壬为阳水,癸为阴水。甲木为纯阳之木,名为大林之木,有参天之势,其性坚质硬,栋梁之材,故...
甲乙东方木,丙丁南方火,戊己中央土,庚辛西方金,壬癸北方水。 甲乙属木,其时春,触地而生产万物,其位东方,故甲乙为东方木。 丙丁属火,其时夏,火炎其上,使成物生长,其位南方,故丙丁南方水。 戊己属土,其时季夏,得皇极之正气,含黄中之德,能苞万物,其位内通,故戊己中央土。 庚辛属金,其时秋,阴气始起万物禁止,...
十干配身体:甲为头,乙为肩,丙为额,丁为齿舌,戊为鼻面,庚为筋,辛为胸,壬为胚,癸为足。 十干配脏腑:甲为胆,乙为肝,丙为小肠,丁为心,戊为胃,己为脾,庚为大肠,辛为肺,壬为膀胱,癸为肾。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为十二地支。其中,子、寅、辰、午、申、戌为阳,丑、卯、巳、未、酉、亥为阴。 寅卯属木,寅为阳木,卯为阴木。巳午属火,午为阳火,巳为阴火。申酉属金,申为阳金,酉为阴金。子亥属水,子为阳水,亥为阴水。辰戌丑未属土,辰戌为阳土,丑未为阴土。未戌为干土,丑辰为温土。干土者其中藏火,湿土...
寅卯东方木,巳午南方火,申酉西方金,亥子北方水,辰戌丑未四季土。 寅卯辰为春季,巳午未为夏季,申酉戌为秋季,亥子丑为冬季。其中辰戌丑未在每个季的最后一个月,皆因土旺于四季,故为四季土。其四时方位之理,与十干四时方位同。
十二支配身体:子为耳,丑为肚,寅为手,卯为指,辰为肩、胸,巳为面、咽喉,午为眼,未为脊梁,申为经络,酉为精血,戌为命门、腿为足,亥为头。
五行,较早出现在儒学典籍《易经》中,古代儒学、道学均对此有所论及。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行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物质观。多用于哲学、中医学和占卜方面。 五行学说认为大自然由五种要素所构成,随着这五个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大自然产生变化,不但影响到人的命运,同时也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 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
一是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金销熔生水;水生木:水润泽生木;木生火:木干暖生火;火生土:火焚木生土;土生金:土矿藏生金。 二是五行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刚胜柔,故金胜木;因为刀具可砍伐树木;专胜散,故木胜土;因为树木可稳住崩土;实胜虚,故土胜水;因为堤坝可阻止水流;众...
两仪的第一个含义是在《易经》中用以指天地。《周易系辞上》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即认为在《周易》成书之前,先有混元未分的太极,太极产生天地两仪。 两仪的第二个含义是综合历代易学家理论,有7种说法,即指阴阳、天地、奇偶、刚柔、玄黄、乾坤、春秋,多数指阴阳。
语见《周易系辞上》: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是《系辞传》对《周易》宇宙生成图式及成书过程的描述。两仪,天地,四象,四时。天地两仪产生春夏秋冬四象,四象产生八卦。 所称四象,或象征春夏秋冬,或金木水火,或东西南北,或阴阳刚柔,实际上是在阴阳的基础上生出新的阴阳,象征阴阳的进一步变化。
一个是以八纯卦之初画、中画、上画分别象征地、人、天,称之三才。 《周易》最早最明确最系统最深刻地提出了天、地、人三才之道的伟大学说。 这个学说早就深入中华民族之心,贯穿于中华民族的人伦日用之中,牢固地培育了中华民族乐于与天地合一、与自然和谐的精神,对天地与自然持有极其虔诚的敬爱之心。
八卦也称经卦、单卦或八纯卦,是《周易》中的八种基本符号,即乾、震、坎、艮、坤、巽、离、兑。 《易传》认为,八卦主要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自然现象,每卦又可象征多种事物。 关于八卦的起源,有种种传说和猜测,如伏羲作八卦说、男根女阴说、原始文字说、龟卜说、结绳说、竹筹蓍草说、天地说、土圭测影说、日月星象说等。...
《型世言》,全称《峥霄馆评定通俗演义型世言》,是明末小说家陆人龙撰写的一部拟话本小说集,约刻于崇祯五年(1632)。型者,模也,榜样之谓也,这是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