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从孔子开始至今天已经有2500多年,这其中有2000年左右的思想,儒学一直是封建王朝的官方主流思想,也是当时每个读书人必须要学的思想。
因为这些原因的存在,儒学思想内容可称包罗万象,政治、经济、伦理等问题无不涉及。
谨言慎行语出处《礼记缁衣》: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人以行,故言必虑其所终,而行必稽其所敝,则民谨于言而慎于行。谨、慎:小心,慎重;言语行动小心谨慎。 谨言谨行是我们为人处世的又一重要准则。谨言慎行的人第一感觉是稳重可靠,不抢话说,不爱出风头,不喜欢表现自己,不多嘴多舌。这对那些相信事以密成,语以泄败来说都有不可多得...
自省是儒家的重要修身方法;要求人们自觉地按照道德原则反省检查和规范自己的言行,而且要从最隐蔽的地方和细微的地方做起。 孔子首先倡导自省、内省、自讼的修养方法。看到好的人和事要学习,看到不好的人和事要自我反省,有没有同样的缺点错误;如果有就自觉改正,如果没有,就无忧无惧,心安理得了。 孟子同孔子说的自省、内省一脉相承,都...
弘毅语出《论语》。朱熹对弘毅有这样的注解:杜绝了任何侥幸成功的心态,它宣告一个人如果自认为是儒者,他就要勇敢地挑起那副沉甸甸的重担,胸怀宽广,朝着漫长而充满坎坷的入世之路,义无反顾地走下去。 而这一切的动力都源于儒者的仁爱之心,为了这个信念,儒者甘愿尽力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慎独是儒家的重要修身方法;要求人们自觉地按照道德原则反省检查和规范自己的言行,而且要从最隐蔽的地方和细微的地方做起。 慎独既是修身的方法,也是修身的境界,最早见于《中庸》、《大学》两书。君子在人们看不到的地方,听不到的时候,都戒惧警惕,不让不符合道德的意念在隐晦细微处表现出来。 要求人们去恶从善,坚持善良的意志,不要自...
见贤思齐语出《论语里仁》。意思是说:见到有德行的人就向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反省自身的缺点。 这是孔子说的话,也是后世儒家修身养德的座右铭。见贤思齐是说好的榜样对自己的震撼,驱使自己努力赶上。 见不贤而内自省是说坏的榜样对自己的教益,要学会吸取教训,不断跟别人堕落下去。孟子的母亲因为怕孟子受...
忍论是儒学关于个人修养的一个重要思想。俗世有俗世的忍,道家有道家的忍,佛家有佛家之忍,儒家有儒家之忍。 儒的核心是仁,仁与忍同音。那么什么是仁呢?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人要想成为礼之人,就要时常克制自己,约束自己的言行,使自己的言论和行为都要符合礼的要求,这是一件很难的事。 儒家所提倡的,就是要人按照礼去要求...
儒学典籍《大学》开头即开宗明义地点出了《大学》的主旨所在《大学》提出的明明德说,是建立在性善论基础上的。 所称明德,是指人具有的美好德性,它是上天赐予每一个人的。但这种先天固有的光明德性并不是永存不衰的,它有时又会被人的欲望所蒙蔽。 明明德的目的就是要把蒙蔽人们的欲望除去,使人本有的灵明德性得以光大显扬。道德是立身之本...
止于至善就是达到天下大治的完美境界。 这里的至善,和孔子所说的正名中庸之道有密切关联。因为至善可以理解为遵循不及不过的时中原则,专心做好自己这个角色和地位所赋予的事情,努力达到尽善尽美的极致效果。 对于这个止于至善就会更加全面地了解和掌握。这个善的根本,就是指心里面的修持,10种善德之心要求修...
儒家提倡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四个次第,一步一步地规范好了,符合了五德的要求,那也就是修身的基础。 其实这个道德学问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修身和完成心身向符合德性的全面转换,从而形成道德人生观和道德处世的理念。 修身就是陶冶身心,涵养德性。修养身心,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儒家以修身为教育目的。
温良恭俭让出自《论语学而》。意思是老师是用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的态度得来的。 在古代,随着儒家思想的传播并占据统治地位,温良恭俭让被称为君子五德,与仁义礼智信一样,是儒家思想的精髓。 孔子是自己修养圣明而自然了知,就像一块纯净的而雕琢精美的玉,呈现于人们面前,同时具有全息记载人事的一切功...
自强不息出自儒学典籍《周易乾》。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 自强:自己努力的向上;息:停止。自觉地努力向上,永不松懈。
博学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广泛地学习;二是学识渊博。 博学的博,即大通。《说文》即宽广、广博之称。作为现代综合性大学,在专业、学科等方面都应具有博的特点。 在学术思想、学术风格、学术观点上应兼容并包、百花争艳;作为教师,应学识渊博、造诣精深;作为学生,应打下厚实的功底,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儒学提倡仁。仁,即仁爱、仁慈。体仁,即实行仁道。让所有人能够健康幸福地生活,走完他们的生命旅程。儒学的核心理念即为仁,能够行仁,即是君子。 社会群体成员聚会组织时要遵守共同的礼仪规范及共同的社会秩序,做到人人彬彬有礼、举止得体,畅神逸气,和乐美好,共享太平。 聚敛财物应当符合道德,即符合个人利益又符合群体利益,既考虑了...
《论语》称:见得思义,见利思义,义然后取。就是说财物来了,利益来了,权位来了,首先要问应得吗?该得吗?可得吗?若非取之有道,恐怕后患无穷。 一生中,若能将多余的钱财嘉惠布施于世,或善用权利,造福乡梓、社会,都是最佳的义行。 儒家思想中有济人利物的话,物字不只是指动物、植物、矿物。在古代的物包...
《易传大象》称:雷风从山泽而生气。其气通彻上下,运行周遍,化育万物,生生不息,而变化有常,其德亘古今而不易,故曰恒。 它包含了恒久、长久之意,包含永恒的、必然的、绝对的、纯粹的,能够守恒、持之以恒,做任何事情必然成功,所以利有所往是当然的。 以恒修身,而身教乃亨;以恒齐家,而家道乃亨,以恒治国,则国运也亨,这就是...
致命遂志语出《周易困》。致命:舍弃生命;遂:达到,实现。舍弃生命来实现理想。 所称致命遂志即是以持守大人之人格理想来应对于时时处处。其次要做到顺天休命。世人往往以为顺天休命是一种消极应世,其实不然。 苏轼这一命题的深沉意蕴在于启迪人当发现自己处困之时首先必然安静下来,吸收天地之营养充实自身以待其...
富贵不能淫,指不能被金钱和地位所迷惑。语出《孟子滕文公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称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乃我国一句传统格言、警句、古训,是东方文明古国立身处世的基本态度、原则,体现出一个伟大民族国人的人格魅力! 一般来说,富了,容易饱暖思淫欲,为富不仁,欺压穷人,或者...
贫贱不能移,是说贫穷卑贱不能改变原则。常用来形容人品性质,以及生活价值观等。语出战国邹孟轲《孟子滕文公下》。 贫贱不能移强调即使自身贫困,但身虽贫而志不贫,不为五斗米折腰,不做不仁不义之事,体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两千多年来,这贫贱不能移一直被用来形容君子操守以自我激励。 从私有制一开始,人类...
威武不能屈就是不能屈服于威胁暴力,形容不畏强暴。语出《孟子滕文公下》。 威武不能屈体现了中华民族杀身以成仁的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巨大力量。
盗泉是古泉名,故址在今山东泗水。据先秦著作《尸子》记载,孔子路过盗泉,口很渴,但因为泉水的名字为盗泉,遂忍耐干渴,不饮其水。 此后,也成为无数人警示自己的格言。 孔子不饮盗泉之水的意义不在于追究情节的本身,而在于弘扬一种精神。缘何孔子宁渴不饮,只因他深谙非礼勿亲,非礼勿动,非礼勿视,非礼勿听。盗字者,...
嗟来之食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指带有侮辱性的或不怀好意的施舍。嗟是不礼貌的招呼声,相当于现在的喂。整句的意思是:喂!你来吃吧! 这句话语出《礼记檀弓》。故事写了一个宁可饿死也不肯接受嗟来之食的有骨气的穷人,说明了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是有骨气的。这个故事流传千百年,有着积极的意义,引导人们要做一个有骨气的人。
三人行必有我师是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语出《论语述而》。 意思是说:多个人一起走路,之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那些短处就引以为戒加以改正。 这句话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反...
齐家语出《礼记大学》。齐家的意思,是使家族成员能够齐心协力、和睦相处。 齐字有治理、整理的意思。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说明管理者修己安人的次序。要治好自己的国家,一定会先从家族着眼,设法把自己的家族治理好,使族人和睦相处,齐心协力。
悌属于儒家的伦理范畴,指敬爱兄长,顺从兄长。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的宗法关系。常与孝并列,称为孝悌。 儒家非常重视孝悌,把它看作是实行仁的根本条件。悌的含义包括敬重兄长、善事兄长,兄弟笃爱和睦以及友顺和睦。至亲者莫若骨肉,而手足之情,既长且久,当兄弟姐妹犹在之时,更要珍爱,相互勉励、扶持,切莫伤和气,毕竟一...
儒家的伦理学代表作《孝经》,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禄。 《孝经》在我国伦理思想中,首次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推而广之,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孝经》对实行...
父慈子孝是说父母对子女慈爱,子女对父母孝顺。 父子是中华传统伦理中最重要的人伦关系。其正确的表现是父慈子孝。 父慈子孝,核心是人不分老幼,人格上一律平等。老的要像老的,小的要像小的,这是一幅家庭乃至社会的理想图。
《论语》开篇后第一句涉及勤俭节约的话是,要求国家节用而爱人,要求国家审慎使用财富,爱惜官吏百姓的人力。 《论语学而》篇第十则,是负责的两个弟子的对话,说孔夫子温良恭俭让,又提到了俭这一重要的美德。 第十四则,孔夫子又训诫学生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这与今天大学按论文...
人生活在世间,不能离开社会,不能离开群众而独自生存。与社会大众相处的就是和睦。国家能和,再强的敌人也不敢轻易地欺侮。小而家庭、公司、社团,大至国家,只要做到和睦,就没有不兴旺的。 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和为贵的目的是为缓和不同等级之间的对立,使之不至于破裂,以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 孔子既强...
子不教,父之过,本意上是指父亲对子女负有教育的责任,子女没教育好,父亲是有过错的。的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尤其是对于儿子,父亲是儿子的模和镜。 父亲有责任从小给儿子授以做人的道理,帮他养成良好的性格,教他学会生存的本领,让他能身心健康地长大,比较顺利地溶入社会,走好他自己的路。
《围炉夜话》说:父辈兄长有好的行为,晚辈学来可能学不像,也比不上。但是如果长辈有不好的行为,晚辈倒是一学就会,没有不像的。 由此可知,长辈教晚辈,一定要先端正自己的行为来率领他们,这样他们才能学得好,而不是只在言辞上白费工夫,不能以身作则。 有道德的人行为若稍有超过或偏失,一些无德之人因为嫉妒,一定无法容忍而群起攻击。...
这是儒家礼治论的主张,儒家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期要求恢复和加强以贵族政体为核心的一整套宗法等级制度,主张复礼。 为国以礼的具体内容有:礼是根本的国家制度;礼的范围扩大到民间,突破了西周的礼不下庶人原则;举贤才补充周礼的亲亲原则。 孔子继承了西周以来把礼作为治国之经纬的思想,认为礼...
孔子认为以道德原则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处在一定的位置,所有的星辰都会围绕着它。 为政以德突出了孔子的德政主张,认为以道德原则治理国家,君主就会像北极星被群星围绕一样,受到爱戴。这是儒家德治论的主张,儒家继承和发展了西周的明德慎罚,但也进行了改造。 儒家突出了德的政治意义,一是包括宽惠使民和实行仁政,认为德...
为政在人语出《中庸》。儒家强调为政在人,并不是说不要法,而是说在法与人两者中,人的因素更为重要。 荀子在总结先秦时期的历史经验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他说:从来只有昏乱的君主,而没有昏乱的国家。只有始终如一遵循治国之道的人,而没有一成不变的治国之法。 由于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所以儒家一贯强调...
亲民有两种理解。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把亲当作新来理解,意为使人民经过教化,摆脱旧有的陋习,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最终达到天下太平。 另一种理解即为亲近人民,以人民为自己的至亲。根据《大学》的整体内容来看,朱子将亲民解释为新民,似乎更符合作品的原意。 亲民就是要将美好的德性,通过各种途径广泛...
仁即爱人,统治者仁爱治国,老百姓仁爱立身。譬如一个工匠要干好工作之前,必定要把工具磨得快快的,朝廷百官要治理好国家,也要先来个利其器,这个器就是仁,即思想、道德之器。 在儒家的治国理念中,既然只有少数的社会精英,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才应担当治理国家的重任,这些人就有责任施行德政、仁政,以亲民、爱民的态度做老百姓的...
和谐有和睦协调的含义;和谐有配合得匀称、适当、协调的含义;和谐有和解、和好相处的含义。 和谐社会是指一种美好的社会状态和一种美好的社会理想,即形成全体人们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诚是儒家为人之道的中心思想,我们立身处世,当以诚信为本。宋代理学家朱熹肯定诚是一种真实不欺的美德。要求人们修德做事,必须效法天道,做到真实可信。说真话,做实事,反对欺诈、虚伪。 《说文解字》认为人言为信,程颐认为以实之称信。可见,信不仅要求人们说话诚实可靠,切忌大话、空话、假话,而且要求...
在《论语》中,孔子把在中庸看成是一个最高的道德标准,也是他解决一切问题的最高智慧。 其含义大致有:执中守正,就是恪守中道,坚持原则,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折中致和,就是执两用中,和而不同;因时制宜,就是与时俱进,通权达变,随机应变。 总之,中庸,就是恪守中道,坚持原则,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在处理矛盾时善于执两用中,折...
在儒家典籍中,圣人是人格品德最高的典范,孔子尽管说他没有见到圣人,但他却被后人奉为至圣。 《论语》中没有圣王的观念,但儒家的内圣外王之说,却奠基于孔子。其后孟、荀分别予以了发展。 儒家的重要著作《大学》也表白了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其主张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为个人内心修养的阶梯,这实际上就是内圣之道;而主张以齐...
儒家把比大同思想较低级的一种社会称为小康。《礼记礼运》这里描绘的是在夏禹、商汤、周代的文王、武王、成王、周公治理下出现的盛世。 小康是儒家理想中的所称政教清明、人民富裕安乐的社会局面。后多指境内安宁,社会经济情况较好。儒家的小康社会论是宝贵的民族精神遗产,既有其理想的光辉,又有其空想的色彩。 历史证明,唯...
《礼记礼运》中孔子描绘了一个不分彼此,各得其所,没有争斗的和谐社会。这种天下为公、选贤举能的社会,是儒家学者津津乐道的理想社会,他们称之为大同之世。 大同是我国古代对理想社会的一种称谓。大同社会是人类社会化发展的历史必然,随着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社会化发展,相互之间融洽、一体化,使人...
从善如流语出《左传成公八年》。意思是指采纳高明正确的意见和建议,接受善意的规劝,像流水那样畅快而自然。比喻乐于接受别人正确的意见。 如果一个人能够主宰并掌握一大部分人的命运时,能够节制自己使自己的某种不良行为被人指出,从而彻底加以摒弃,那么他是为官的,一是虚心接受人民的批评,体恤民意。为人处世的也一定能够做得出色,而成...
三不朽这个思想出自《左传》。《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说了这么一件事情:范宣子与叔孙豹讨论朽不朽的问题。 范宣子说,他的家族从尧舜时期就已经受封为贵族,经历夏商周,一直至春秋时期,世代受封,延续千年以上,长盛不衰,这是不是可以说是不朽了? 叔孙豹回答,这不能算不朽,只能说是世禄。他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
大一统思想是儒家一以贯之的思想主张。追溯大一统思想之源,可上至《诗经》。《公羊传》作了集中论述,其他儒家经典也有很精彩的论述。 《公羊传僖公四年》正式提出了大一统,但没有进一步的说明,西汉董仲舒对此作了发挥和说明。 东汉何休对此进行了解释。经过董仲舒和何休之解释,大一统成为我国历代皇帝和儒家政治家的治国理...
平天下语出《十三经注疏》。 平天下就是安抚天下黎民百姓,使他们能够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而不是用武力平定天下。
儒家廉政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儒家思想的合理性表现在很多方面,其中廉政思想是儒家思想的生命力之所在。 儒家思想之所以长期流传并产生影响,基础在儒家思想内含丰富的廉政思想。如果没有廉政思想的支撑,儒家思想可能早已不复存在,更不会得到人们的认同。 以孔子为代表的历代儒家,从政者,正也&rdqu...
民为邦本语出《论语五子之歌》。民为邦本是我国政治思想史上占有极其重要地位的政治思想,古代治政典籍对其重要性有大量的论述。 从这些论述可以知道,安邦治国,最重要的就是安抚百姓。领导者能否熟谙安民之道,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也关系到领导者自身的前途与命运。
劳心者治人语出《孟子滕文公上》。意思就是:有的人使用脑力,有的人使用体力。劳心的统治人,劳力的人被人统治;被人统治的人得养活别人,统治别人的人要由人来养活,这是天下普遍的原则。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是孟子社会政治思想的重要命题,是孟子对于社会分工问题的系统论述,对后世产生过深刻影响。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这一...
儒家以天下为己任的论述极多。范仲淹《岳阳楼记》把这一愿望具体化了,士大夫无时不忧,无处不忧,无事不忧。由此可见,和天下理想社会是儒家传统理想社会最重要的内容。 儒家没有狭隘利己的民族主义思想,而拥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济世情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种天下为公的胸怀及以平天下为己任的气魄充分...
一天下语出《公羊传成公十五年》。一天下指全国。原指统一的国家,现多指某一地区或某一机构不贯彻上级意图而形成的独立王国。也泛指为少数人所占有的某一领域。 董仲舒一天下理想社会构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这个社会有国君。他们不敢有君民之心,是为了长期做人民的君主。 这个社会是统一的,是以君主为核心建立起来的。
《型世言》,全称《峥霄馆评定通俗演义型世言》,是明末小说家陆人龙撰写的一部拟话本小说集,约刻于崇祯五年(1632)。型者,模也,榜样之谓也,这是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