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朝时期,是儒学发展的一个新时期。创立于两宋时期的程朱理学,在这个时期被定为官方哲学,也成为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
明代中叶以后,儒学的发展又出现一个新的方向,那就是阳明心学的异军突起,从而把儒学推向了又一发展阶段。
元朝虽然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但它很重视儒学。元朝建立不久,统治者便不得不与汉族士人结合,借鉴中国传统的统治方法和意识形态,以巩固自已的统治。于是儒学在元朝便自然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早在成吉思汗从欧洲回师东向,征战中原的时候,蒙古统治者就注意网络汉族知识分子或已严重汉化了的少数民族知识分子以为己用。 像耶律楚材、元好...
明代又是儒学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期。明朝初年,朱元璋建立天下后,继续推行儒学,规定以八股取士。在意识形态上,把朱熹理学作为理论基础。这使程朱理学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明朝中期以后,学术思想开始转向,阳明心学开始崛起。当时以王阳明为中心,提出了格物论、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等理论,建立了心学...
科举制度是古代王朝的一种读书为官制度,而科举又多以儒学经典为主,因此,科举的实行对儒学影响很大。 元代的科举制度基本沿袭宋代,用经义、经疑为题述文。在元代科举考试的内容和标准方面,程朱理学取得了科举考试的正统地位。 元代规定,考生答题时,《诗经》采朱注,《尚书》用朱熹门人蔡沈之说,《周易》主程朱之说,...
元朝开始,蒙古人统治中原,科举考试进入中落时期,但以四书试士,却是元代所开的先例。元朝灭亡后,明王朝建立,科举制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 明代以前,学校只是为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到了明代,进学校却成为了科举的必由之路。明代入国子监学习的,通称监生。 监生大体有四...
陆王心学,就主要强调人的本心作为道德主体,自身就决定道德法则和伦理规范,使道德实践的主体性原则凸现出来。 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至孟子,而北宋程灏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大启其门径,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至明朝,由王守仁首度提出心学两字,并提出心学的宗旨在于致良知,至此心学开始有清晰而独立的学术...
阳明学派,简称心学,是指明代中后期思想学术领域中以王阳明哲学思想为宗旨的一个著名流派。因创始人王阳明为浙江余姚人,故又称姚江学派。 明代中期,王阳明在从政期间,始终从事讲学,传播他的致良知之学,他的心学思想,在当时思想学术领域风靡一时。 他的弟子也陆续出版了他的语录、文集。王阳明去世后,他的...
粤闽王学,阳明学派的一个分子,代表人物有方献夫、薛侃,主要学者还有杨骥、周坦等。该学派认为心是世界的本体。 又提出认识人应从可见可闻人手。在社会伦理观方面,粤闽王学提倡舍生取义。儒家这种舍生无欲与佛老不同。即儒家舍生是不借以最大代价履行社会义务,而佛老的空无是逃避社会责任。 粤闽王学的主要著...
浙中王学,指与王阳明在同郡,即今宁波和绍兴的王学传人所研究的王学。浙中王学的代表人物是王阳明的两个著名大弟子王畿和钱德洪。 王、钱两人都曾放弃过科举考试,专心就学王阳明,并成为王阳明学说的主要诠释者,被当时称为教授师。 王阳明在世时他们对师说已有分歧。在王阳明去世后,他们之间的互相批评责难更加激烈。因此,浙中...
江右王学,指明代江西地区的王学传人。江右王学的代表人物为邹守益,字谦之,号或廓,江西安福人,学者称东廓先生。其他主要人物还有委木、刘邦采、王时槐等。 江右王学与钱德洪等人一样,讲学以宏扬师说、传授王学。邹守益认为宋代理学家周郭颐的主静,程颐、程颢的寡欲,以及思孟的戒惧,皆致良知的名。 ...
泰州学派,我国历史中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启蒙学派,它发扬了王守仁的心学思想,反对束缚人性,引领了明朝后期的思想解放潮流。 创始人王艮,明代哲学家,人称王泰州。泰州学派的信徒有上层官僚地主、知识分子、还有下层劳动人者。他们大都致力于封建道德的普及和宣传工作,规劝人们安分守已,息事宁人,因此泰州学派一度受到朝廷的青睐,成为晚明...
东林学派,是我国明代末年思想学术领域出现的一个以讲学与议政相结合的著名学术流派。因该学派的创始人顾宪成、高攀龙等学者在地处江苏无锡城东隅弓河畔的东林书院聚众讲学和读书,故得名。 东林学派的形成,是15世纪后半叶以来社会危机发展的结果,是在农民起义和新兴市民反封建斗争的震荡中产生的。 由于统治阶级内部的分化,一部分在朝官吏...
前后七子出现于明代,由李梦阳、何景明、李攀龙、王世贞等为领袖,称为前后七子的14人,标榜所称的复古,这种复古,实为拟古。 这群作家凭著少年锐气,起身反抗明代实现八股文取士,导致牵制士人的思想,迂腐不通,以及台阁体作家的作品,雅正有余,生气缺乏。从他们提倡的口号,可知他们推崇并模拟的对象是秦汉时代的古文与盛唐的诗歌。
唐宋派,明代中叶文学流派。该派别受王阳明等人的哲学思想影响较大,代表人物有嘉靖年间的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等人。 该派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明代中叶,文坛上出现了前后七子的复古运动,对扫除台阁体的文风有一定作用。但至嘉靖年间,已流为盲目尊古倾向。 王慎中、茅坤、唐顺之等人起而抵制,提倡唐宋古文,被称为唐宋派,其...
公安派,是明神宗万历年间以袁宏道及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三人为代表的文学流派,因三人是湖北公安县人而得名。这一派作者还有江盈科、陶望龄、黄辉等。 公安派所持的文学主张与前后七子拟古主义针锋相对,他们提出文学发展观,又提出性灵说,要求作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能直抒胸臆,不事雕琢。他们的散文以清新活泼之笔,开拓了...
儒释之辨,宋明理学讨论的基本问题之一,王阳明通过揭示心之内涵及心意关系对儒释之辨作了深刻说明。 基于良知应感起意而又不执着于意的特征,王阳明认为儒释两家在形上本体方面没有不同,都是虚灵的心之本体。 儒释的差别在于佛教一念执着障碍了心之本体的感应之功,从而堕入虚寂,不能如儒家一样肯定世间价值。王阳明的儒释之辨,在理论上最...
复社,明末文社。崇祯二年成立于江苏吴江,系由云间几社、浙西闻社、江北南社、江西则社、历亭席社、□阳社、云簪社、吴门羽朋社、吴门匡社、武林读书社、山左朋大社、中州端社、莱阳邑社、浙东超社、浙西庄社、黄州质社与江南应社等十几个社团联合而成。 主要领导成员为张溥、张采,他们都是太仓人,又曾同窗共读,时人称为娄东二张。 ...
格物致知是我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这句话是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但《大学》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却未在其后作出任何解释,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过格物与致知这两个词汇而...
四句教,指明代著名哲学家王阳明用来表述自己思想精华的四句话,即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是王阳明全部思想的高度概括和凝练总结,他明确指出:心的本体晶莹纯洁、无善无恶;但意念一经产生,善恶也随之而来;能区分何为善、何为恶这种能力,就是孟子所说的良知;而儒学理论的重点之...
明武宗正德三年,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称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
东林书院,位于江苏无锡解放东路867号,也名龟山书院,是我国古代著名书院之一。东林书院创建于北宋政和元年,即1111年,是当时知名学者杨时长期讲学的地方。 明朝万历三十二年,也就是1604年,由东林学者顾宪成等人重新修复并在此聚众讲学,他们倡导读书、讲学、爱国的精神,引起全国学者普遍响应,一时声名大著。 当年被罢黜里居的顾宪...
姚江书院,明崇祯十二年,即1639年,余姚人沈国模、管宗圣、史考咸讲学于半霖,因建义学,祀先贤王阳明,取名姚江书院。 姚江书院重自由讲学之风,弘扬王阳明致良知学说为姚江学派活动中心之一。书院组织严密,规章制度完备,月有会,会有讲。书院强调进德修业,力求言行一致,反对趋炎附势。 姚江书院有院规六条:1.为学必须...
赵复,字仁甫。他治学理学,曾经被元军俘虏,在姚枢的劝说下,他来到北方地区立周子祠,以二程、张、杨、游、朱六君子配食,选取遗书8000余卷。 赵复的努力使朱熹思想在北方得以传播。
许衡(1209年~1281年),字仲平,学者称之鲁斋先生,祖籍怀州河内李封人,谥文正,封魏国公。元代杰出的政治家、教育家、天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许衡著有《鲁斋集》、《鲁斋心法》、《授时历经》、《读易私言》等,经后世多次修订编辑再版并易名为《鲁斋遗书》、《鲁斋全书》,《许文正公遗书》等,并收入《四库全书》。 许衡在思想、教育...
刘因(1249年~1293年),字梦吉,号静修。初名骃,字梦骥。河北容城人。元代著名理学家、诗人。 刘因少年时就才华出众。元世祖至元十九年应召入朝,为承德郎、右赞善大夫。不久借口母病辞官归。母死后居丧在家。 至元二十八年,忽必烈再度遣使召刘因为官,他以疾辞。死后追赠翰林学士、资政大夫、上护军、追封容城郡公,谥文靖&...
吴澄(1255年~1330年),字幼清,晚年改字伯清。江西抚州人,又称草庐先生。宋元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家。 吴澄为学虽由朱熹《四书集注》入门,又得到朱学人物的指授,自称其学为朱子之学。但他不偏执于一家,对陆九渊的本心学说尤为赞赏。 他极力调和朱、陆两家学说,称二师之为教一也,反对持门户之见。 著述丰富,...
宋濂(1310年~1381年)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浙江义乌人,元末明初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太史公。 元末,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修道著书。明初朱元璋称帝,宋濂就任江南儒学提举,与刘基、章溢、叶琛同受朱元璋礼聘,尊为五经师,为太子讲经。 宋濂为文强调明...
方孝孺(1357年~1402年),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曾以逊志名其书斋,蜀献王替他改为正学,因此世称正学先生。 浙江宁海人,明代大臣、著名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福王时追谥文正。在靖难之役期间,拒绝为篡位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刚直不屈,孤忠赴难,被诛十族。 著作有《逊志斋集》、《...
胡广(1369年~1418年),字光大,江西吉安人,明朝书法家、儒学学者、大学士,建文二年状元,永乐五年至十六年任内阁首辅。 胡广行事谨慎,心思细密,任内阁首辅11年间,两次随成祖朱棣北征,随其左右,深得朱棣信任。 阻止了成祖封禅的意图,并进言停止在民间追查建文帝旧臣及家眷,平息诸多冤狱,关注百姓疾苦,成为永乐盛世的重要缔造者之一。...
曹端(1376年~1434年),字正夫,号月川,河南渑池人。他生活在明朝初期,是我国明初著名的学者、理学家。 其学以躬行实践为务,而以存养性理为大端,对理学重要命题多有修正、发挥,被论者推为明初理学之冠。 曹端著述甚丰,主要著作有《〈太极图说〉述解》、《〈通书〉述解》、《〈西铭〉述解》、《四书详说》、《性理文集》、《夜行...
薛瑄(1389年~1464年),字德温,号敬轩,山西万荣人。明代思想家、著名的理学大师、河东学派的创始人。由于他曾在朱熹的白鹿洞讲学,深受欢迎,所以人们尊称他为薛夫子。 薛瑄进士出身,曾任大理寺正卿、礼部侍郎、翰林院学士等职,晚年辞官居家讲学、著述。薛瑄认为理在气中,不能离气而独立存在,称遍满天下皆气之充塞而理寓其中&rdq...
胡居仁(1434年~1484年),字叔心,号敬斋,江西余干人。明朝理学家。 胡居仁的学术思想不落窠臼,丰富和发展了程朱理学,自成一体,成为闻名全国的理学大家。 著有《胡文敬公集》、《易象抄》、《居业录》及《居业录续编》等书行世。万历十三年,胡居仁被崇祀孔庙,足见其学术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之深。
陈献章(1428年~1500年),字公甫,号石斋,别号碧玉老人、玉台居士、江门渔父、南海樵夫、黄云老人等,因曾在白沙村居住,人称白沙先生。明代思想家、教育家、书法家、诗人,广东唯一一位从祀孔庙的明代硕儒。 陈献章主张学贵知疑、独立思考,提倡较为自由开放的学风,逐渐形成一个有自己特点的学派,史称江门学派。 其著作后被汇编为《白沙子...
丘浚(1418年~1495年),字仲深,号号深庵、玉峰、出生在海南岛琼山,别号海山老人,琼山府城镇下田村人。 明代中叶的理学名臣、15世纪的杰出学者,著名文学家、教育家,明弘治朝官至少保兼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 著有《琼台会集》、《家礼仪节》同海瑞被誉为海南双壁。
黄佐(1490年~1566年),字才伯,号泰泉。明广东香山人,正德十五年庚辰科进士。他为学重博约,博通典、礼、乐、律、词、章。 著有《论学书》、《论说》、《东廓语录》、《乐典》及《泰泉集》等。其著作39种,数百卷外,还撰《广东通志》70卷、《广西通志》60卷、《广州府志》70卷等。
罗钦顺(1465年~1547年),字允升,号整庵,泰和人。弘治六年进士,授编修,官至南京吏部尚书、礼部尚书。 罗钦顺致仕回乡后,里居20余年,潜心格物致知之学,专力于穷理、存心、知性。 著有《困知论》、《整庵存稿》。
王廷相(1474年~1544年),字子衡,号浚川。长治市人,明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王廷相自幼聪慧,弘治八年中举,最后升为任南京兵部尚书。 王廷相对儒家经术很有研究,对一些经学家特别对理学家的论点提出了许多批评,发表了他的独立见解。此外,他对自然科学也很有研究,对天文学、地理学也都曾有贡献。他对农学方面有所论列,对音律学也有著述。 ...
吴廷翰(1491年~1559年),字嵩柏,号苏原。正德十六年进士。历官兵主事、户部主事,学政等职。40余岁辞官归里,专事著述。 著有《吉斋漫录》、《椟记》、《瓮记》、《丛言》、《志略考》、《湖山小稿》、《洞云清响》等。
王守仁(1472年~1529年),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开创了阳明学派。浙江余姚人。 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他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我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王守仁是我国宋明时期主观唯心主义集大成者。他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用以对抗程朱学派...
王畿(1498年~1583年)字汝中,号龙溪,学者称龙溪先生。明代思想家,阳明学派主要成员之一。他师事王守仁。 为王门七派中浙中派创始人,著有《龙溪全集》20卷。
钱德洪(1496年~1574年),名宽,号绪山。浙江余姚人。明朝中后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明朝嘉靖十一年进士,拜王阳明为师,是王阳明之后儒家心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钱德洪德洪为学注重为善去恶的修炼功夫,对天泉四句教有独到见解。 著有《绪山会语》、《平濠记》、《王阳明先生年谱》等。钱德洪整理了王阳明的主要著作...
邹守益(1491年~1562年),字谦之,号东廓。江西安福县北乡澈源人。明代著名理学家、教育家。 邹守益一生尤其重视教育,崇尚简易明白,朴实无华直指本心。他认为,教育是人后天赖以长进的最根本的途径。 邹守益教人,把王守仁的致良知学说作为道德教育的根本,并对致良知作了充分的发挥。 邹守益著作有《东廓文集》、...
欧阳德(1496年~1554年),字崇一,号南野,泰和人。明代理学家。嘉靖进士,后官至礼部尚书。欧阳德指出良知与知觉不同。 著有《欧阳南野集》、《南野文选》等。
聂豹(1486年~1563年),字文蔚,号双江,江西永丰人。正德十二年进士,历官苏州、平阳知府、兵部尚书,加太子少保。聂豹好王守仁心学,后以其弟子自处。 著有《困辨录》、《双江集》等。
罗洪先(1504年~1564年),字达夫,号念庵,汉族,江西吉水人,明代儒学学者、杰出的地理制图学家。 著有《念庵集》22卷,《冬游记》1卷。同时,成为当时东方最伟大的地图学家。
王时槐(1522年~1605年),字子直,号塘南。明代儒学学者、教育家。他历官至陕西参政,时年50岁,即告退讲学以终。 著有著有《友庆堂合稿》、《漳南稿》、《广仁类编》、《论学书》和《语录》等。
王艮(1483年~1541年),初名银,王守仁替他改名为艮,字汝止,号心斋。江苏泰州人,人称王泰州。明代哲学家。起初投入王守仁门下只为求生,后经王守仁点化转而治学,并创立传承阳明心学的泰州学派。 好读儒家经典,有疑难,逢人便问;对儒经的解释,不拘泥传注,常常自有发明。王守仁巡抚江西,讲良知之学聚徒众多,王艮也拜王守仁为师。
颜钧(1504年~1596年),字子和,号山农,又号樵夫,晚年因避明神宗朱翊钧讳,改名铎。 25岁,颜钧听讲王阳明致良知之学,闭门默坐澄思,经七昼夜豁然顿悟。 然后入山谷中读书9个月,对四书六经之奥阃,若视掌之清明。提笔为文,如江河水流之沛快。其哲学思想与王艮、李贽后先辉映。著有《山农集》。
罗汝芳(1515年~1588年),字唯德,号近溪,学业者称为近溪先生,江西南城天井源人,明中后期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诗人,泰州学派的代表人物。
周汝登(1547年~1629年),字继元,别号海门,浙江嵊县人。万历五年丁丑进士。擢南京工部主事,历兵、吏二部郎官,官至南京尚宝司卿。 师事罗汝芳,供罗汝芳像,继承王阳明《朱了晚年定论》的思想,以王阳明的本心之学为宗。著有《海门先生集》12卷,《东越证学录》16卷,及《圣学宗传》等。
何心隐(1517年~1579年),原名梁汝元,字柱乾,号夫山。江西吉安人。明代思想家,王阳明心学之泰州学派弟子。 何心隐早年放弃科举,致力社会改革,曾被捕入狱。与徐阶合作弹劾严嵩,因嘉靖信奉道教,让道士假借奸臣如严嵩之名,使皇帝疏远严嵩。 后在湖北孝感讲学,因反对当权者张居正再遭通缉。万历七年被捕,死于湖北武昌...
《型世言》,全称《峥霄馆评定通俗演义型世言》,是明末小说家陆人龙撰写的一部拟话本小说集,约刻于崇祯五年(1632)。型者,模也,榜样之谓也,这是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