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王朝虽然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但它的统治阶级从最初的顺治、康熙开始就一直重视利用儒学,拉拢人心,治理国家。
其后的雍正、乾隆和其他各位皇帝也都非常重视儒学,这使儒学在清朝得到了空前的重视,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清代儒学是我国传统儒学的重要历史阶段,它上起17世纪早期的明清之交,下迄1911年推翻帝制的辛亥革命,历时近300余年,其间大致可划分为清初、乾嘉、道咸和晚清四个阶段。
清朝入关的后的一个皇帝顺治非常重视儒学,他在位期间,顶住各种压力大胆任用儒生为官,大力推广儒学文化。其后的康熙开博学鸿词科,以拉拢儒学人才。 同时,一大批汉族儒生,如李光地、张廷玉等,被封为高官。清初统治者的这些政策既促进了政权的稳固,也刺激了儒学的发展。 和统治者对儒学的重视相反,清初还有一些大儒抵抗清朝统治,这些大...
乾隆、嘉庆年间,儒学学风大变。百余年间形成了古典考据学独盛的局面,汉学几乎独占学界势力。 《清经解》收录考据名著157家188种1408卷,其中大多数是乾隆、嘉庆年间的著作,世称乾嘉学派,也称考据学派。 这一时期的儒学领域主张为学应先求而后得,先学而后知,提倡治学要经世致用,强调六经之旨与当世之务的结合。...
到了清代的道光、咸丰年间,儒家经学又开始复兴。清代今文经学是继清代乾嘉古文经学衰落之后,于道光年间前后复兴再起的我国传统儒学的重要派别和学术思潮。 它的开创者是庄存与,而其真正奠基者则为刘逢禄、宋翔凤,复兴发扬者则为龚自珍、魏源,继承延续者则为康有为、梁启超。 由于庄存与、刘逢禄皆为江苏常州人,他们与其后学者或具有血缘...
1840年鸦片战争后,我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伴随着西方强大的经济侵略,西方的思想文化也以空前的规模、力度和深度冲击着我国传统文化。 儒学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在面对这一文化危机的挑战时,主要产生了以下三种不同的主张: 宋学派的经世致用说该派以唐鉴为代表,追随者有倭仁、曾国藩等。 宋学派强调儒者除...
博学鸿词科一词,鸿也作宏、弘,词也作辞。科举考试制科之一种。唐开元年间始设,以考拔能文之士。宋神宗后,因考试重经义、策论,考生语文水平降低,朝廷甚感起草诏、诰、章、表等应用文书乏人。遂于宋高宗绍兴三年置此科。 清代康熙与乾隆时曾两次举试,不论已仕未仕,皆可应考。所试为诗、赋、论、经、史、制、策等。得人颇多,甚有影响...
文字狱,是指旧时统治者迫害知识分子的一种冤狱。皇帝和他周围的人故意从作者的诗文中摘取字句,罗织成罪,严重者会因此引来杀身之祸,以至于所有家人和亲戚都受到牵连,所称诛灭九族。 文字狱历朝皆有,但清朝最多,据记载,仅庄廷垅《明史》一案,所诛不下千余人。从康熙至乾隆,就有10多起较大的文字狱,被杀人数之多可想而知。...
实学,实际上就是从北宋开始的实体达用之学。从时限上,虽把中国实学的起点定于北宋,但明清之际是中国实学发展的高潮时期,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从内涵上,是由实体与达用构成的。实体又分为实理实学、实心实学和实气实学,达用又分为经世实学、科技实学、启蒙实学和考据实学等,它是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立体结构。 从学派归属上...
颜李学派,是清代初期思想领域颇具影响的一个学术流派,因该派的创始人为清初北方著名学者颜元与李塨,故得名。 颜李学派的主要思想特征大致有这几个方面:第一、批评宋明理学的空疏,崇尚实学;第二、反对宋明理学家所说的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盛赞孟子的性善论;第三、效法三代,力主复古。 颜李学派标帜实学,主张实文、实行、实体、实用,...
乾嘉学派,是指清代的一个学术流派,主张以汉儒经说为宗,从语言文字训诂入手,主要从事审订文献、辨别真伪、校勘谬误、注疏和诠释文字、典章制度以及考证地理沿革等。 少有理论的阐述及发挥,也不注重文采,因而被称作朴学或考据学,成为清代学术思想的主流学派。由于学派在乾隆、嘉庆两朝达到顶盛,故得名。 乾嘉学派的主...
吴派,清代乾嘉之际率先以古文经形式进行纯汉学研究的地域性学派,因其代表人物惠栋为江苏苏州人而得名。吴派主要成员都来自隶属清代苏州府籍的学者如沈彤、江声、余萧客、褚寅亮等。 作为著名学术流派,其空间涵盖面相当宽泛,如洪亮吉、孙星衍、王昶、王鸣盛、钱大昕等分别隶属清代常州、太仓、松江府州的阳湖、嘉定、华亭三县人。 又如稍后...
皖派,清代乾嘉之际与吴派并称、以古文经形式的纯汉学研究的地域性学派,因其主要代表人物戴震为安徽休宁人而得名。 作为地域性学派,皖派的主要成员都隶属清代安徽徽州府籍的学者,如程瑶田、金榜、洪榜、汪绂等,然其空间涵盖面也涉及到江苏金坛、扬州等地,如段玉裁、王念孙、孔广森等。 因此,皖派实际上是以安徽徽州地区作为核心,由戴震...
扬州学派,指清代活跃于扬州一带,以王懋竑、王念孙、王引之、汪中、焦循、阮元等为代表的学派。产生于皖派戴学基础之上,其中王念孙是戴震弟子,任大椿是戴氏同事,焦循一生推崇戴学。 清代学术,吴派最专,皖派最精,扬州之学最通。扬州学派继承和发展戴震治学特点,首在能创,如焦循研究《易经》,黄承吉治文字学,均前无古人,自创新例;次在能通...
常州学派,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出现的,以庄存与、庄述祖、庄绶甲、刘逢禄为代表的,研究《春秋公羊传》的今文经学派。由于他们都是清代常州府人,故得名。最初根据今文《公羊》经说,发挥维护封建统治的思想,故也称公羊学派。 常州学派由庄存与为先导,刘逢禄奠基,与吴派、皖派一样,其涵盖面不局限于常州府。 如曲阜孔广森、吴县...
宋学派,指以方东树、唐鉴等为代表的批评当时汉学家以六经为宗、以训诂治经,遵循宋明理学家以义理注释经典的学派。 宋学派治经特点是训释经典注重义理,援引天理、性命为说,兼杂佛、道思想。于诸经中,尤重《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崇尚程颐、朱熹的经注。 宋学即宋代经学的简称。宋学作为经学史上的重要学派...
维新派,活动于19世纪90年代的我国资产阶级政治派别之一。因受中日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危机严重的刺激,主张变法维新,救亡图存,振兴国家而得名。 他们提倡资产阶级新文化,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积极从事变法的理论宣传和组织活动,先后在北京、上海、湖南等地建立强学会、时务学堂、南学会。 维新派以康有为、严复、梁启超、谭嗣同等为主要代表...
清末资产阶级革命派队伍中的一个派别,带有一定的新儒学性质。1905年2月,国学保存会的成立是其出现的最重要标志。 国粹派成员多为具有传统学术根底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主要代表人物有章炳麟、邓实、刘师培、黄节、黄侃、马叙伦等人。主要发行《国粹学报》和《政艺通报》两种刊物。 国粹派思想繁杂,品流不一,就其主流而言,其所...
桐城派,即桐城文派,又称桐城古文派、桐城散文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均系清代安徽桐城人,故而得名。 桐城派在清代文坛上影响极大。时间上从康熙时一直绵延至清末;地域上也超越桐城,遍及国内。 主要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之外,还有方氏门人沈彤、王又朴、沈庭芳、王兆符、陈大受、李学裕。 刘大櫆门人王灼...
桐城三祖,指的是桐城派的三个重要人物,即方苞、刘大櫆、姚鼐,其中方苞为桐城派创始人。
阳湖文派,清代乾隆、嘉庆时期的散文流派。代表人物张惠言、恽敬都是江苏阳湖人,故以名派。此外,阳湖文派还有庄述望、庄献可、陈石麟等。 阳湖文派脱胎于桐城文派,在桐城文派一统文坛的情况下,别立新宗,开门立派,成为与桐城文派分庭抗礼的文学流派。 当桐城派散文在文坛影响极盛之际,阳湖文人恽敬、李兆洛,武进文人张惠言,接受桐城派...
汉宋之争,清代汉学和宋学之间进行的一场争论。在我国传统学术中,汉宋之争是个长久委决不下的问题,本来,汉学和宋学都是传统儒学经学当中的派别。 汉学之得名,是因为继承了汉代的经学、尤其古文经学的传统,注重对经典作实事求是的考据工作,似乎更接近于科学;而宋学之得名,则是因为继承了宋代理学、尤其心学的传统...
编撰《四库全书》是清朝,乃至整个封建王朝中的一件大事。乾隆三十七年十一月,安徽学政朱筠提出《永乐大典》的辑佚问题,得到乾隆皇帝的认可,接着便诏令将所辑佚书与各省所采及武英殿所有官刻诸书,汇编在一起,名称《四库全书》。 这样,由《永乐大典》的辑佚便引出了编撰《四库全书》的浩大工程,成为编撰《四库全书》的直接原因。 ...
武夷精舍,又称紫阳书院、武夷书院、朱文公祠。位于九曲溪五曲溪东,隐屏峰南麓。是朱熹于宋淳熙十年,即1183年所建。 武夷精舍的学术兴盛在宋朝,而它的巨大荣誉却是是在清朝。武夷精舍是朱熹完成《四书集注》和以它为教材实行完好的教育实践的一所成功的私立大学,在我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它的作用在于:通过创立学院,授徒讲学,著书...
钟山书院,位于江苏南京。清雍正元年,即1723年,两江总督查弼纳倡议修建。 清雍正十一年赐帑金千两,定为省城书院,复加修葺。乾隆元年,院长杨绳武定规10条,强调立志立品,勤学读书,穷经通史,判明制义得失。 乾隆四十六年,总督萨载定书院规条,院长钱大昕定条约,师长由督抚学政延聘,生徒系由道员稽查,州县择选,市政使等再加考验,方准...
诂经精舍,是清代嘉庆时期的著名书院。诂经精舍地处浙江杭州府治孤山之阳,左三忠祠,右照胆台,面对西湖。 诂经精舍为阮元所创建。阮元江苏扬州人,乾嘉大学者,清代名臣。乾隆六十年,阮元调任浙江学政,从此开始了他倡导实学的教育改革。 除经生常业外,他常以近代兵制等内容来课士,还以天文算学别为一科选拔人才,让那...
学海堂书院,是清代道光时期的著名书院。学海堂书院,是由乾嘉时期著名汉学家阮元继杭州创建诂经精舍之后,于道光五年,即1825年,在广州城北粤秀山创办的又一个以专重经史训诂为宗旨的书院。 书院创办者阮元不仅博学淹通,而且在当时的政界也身居要职,集封疆大吏与学术巨子于一身。阮元的治学提倡崇尚汉学,实事求是,主张通过音韵训诂,弄...
广雅书院,我国近代著名书院之一,位于广州城西北,光绪十三年,由两广总督张之洞创办。张之洞是晚清政府颇具影响的封疆大吏,不仅成为近代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也是一位勇于改革我国传统教育的著名学者。 1869年,他在武昌创立经心书院;1873年,又在成都创建尊经书院;1882年,在太原创立令德书院。然而这些书院的教育内容,基本不出传统的经世之学。
1890年4月,张之洞于武昌营坊口都司湖畔创建两湖书院,经费主要出自湘、鄂两省茶商捐赀,故名两湖书院,专取两湖士子入学肄业,每省员额200名,另为报答茶商资助,专录商籍学生40人。 1891年,张之洞札令湖北、湖南两省学使通饬各属,选调才识出群、志行不苟的秀才各100名入学。课程分经学、史学、理学、文学四门,还可兼习有关科目,另设算学、经...
经心书院,位于湖北武昌,清代张之洞任湖北学政时所设。当时他见原有江汉书院规模太小,不足以容纳多土,乃于1869年商请湖广总督兼署湖北巡抚李鸿章,在武昌三道街学署别建精舍课士之所。后改为文昌书院,院址迁火星堂文昌宫。至李鸿章总督湖广时始定名经心书院。 经心书院肄业学生由学政在各县诸生中亲自选拔调取。书院学合分经、义、治、事四斋,每斋...
黄宗羲(1610年~1695年),字太冲,号南雷,尊称为南雷先生,晚年自称梨洲老人,学者称梨洲先生。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 他学问极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清初三大儒;也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 黄宗羲一生著述大致依史学、经学、地理、律历、数学、诗文杂著为类,...
顾炎武(1613年~1682年),本名继坤,改名绛,字忠清;南都败后,改炎武,字宁人,号亭林,自署蒋山俑,学者尊称为亭林先生。江苏苏州人。 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明末诸生,青年时发愤为经世致用之学,并参加昆山抗清义军。康熙间被举鸿博,坚拒不就。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
王夫之(1619年~1692年),字而农,号涢斋,别号一壶道人,湖南衡阳人。晚年居衡阳之石船山,世称船山先生。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与方以智,顾炎武,黄宗羲同称明末四大学者。 王夫之学问渊博,对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学等均有研究,尤精于经学、史学、文学。王夫之在明亡时投身救国军事行动中,失败后深山论学著书,其重新诠释周...
刘宗周(1578年~1645年),字起东,别号念台,浙江山阴人,因讲学于山阴蕺山,学者称蕺山先生。 明万历二十九年成进士,以行人司行人累官顺天府尹、工部侍郎。他为人清廉正直,操守甚严,立朝敢于抗疏直言,屡遭贬谪,不改其志。 明亡之次年乙酉,清军南下入浙,他在家乡绝食殉节。观其一生,他从政时间很短,多半生从事于讲学育人,故其弟子遍...
孙奇逢(1584年~1675年),字启泰,号钟元。明末清初理学大家。清初孙奇逢迁居河南卫辉府辉县苏门山下夏峰村。晚年讲学于辉县夏峰村20余年,从者甚众,世称夏峰先生。 孙奇逢在明万历二十八年中举人,他学识博大精深,气节高尚,与东林党人来往密切,与阉党魏忠贤做过斗争。明亡后,清政府屡召不仕,人称孙征君。 与李颙、黄宗羲齐名,...
方以智(1611年~1671),字密之,号曼公,又号鹿起、龙眠愚者等。江南安庆府桐城人,是明清之际著名的学者、思想家,我国古代自然科学哲学的批判总结者。 明亡后他更名吴石公,流亡岭南,出家后改称弘智、行远、无可、药地、墨历、极丸、浮庐等,人尊为木大师、青原尊者、四真子。 方以智出生在官宦、儒学世家,从小就受到了严格的教育。7岁,就...
傅山(1606年~1684年),初名鼎臣,字青竹,改字青主,又有真山、浊翁、石人等别名,山西太原人。明清之际思想家。 明亡后为道士,隐居土室养母。康熙中举鸿博,屡辞不得免,至京,称老病,不试而归。他于学无所不通,经史之外,兼通先秦诸子,又长于书画医学。 著有《霜红龛集》等。
张履祥(1611年~1674年),字考夫,号念芝,号杨园。浙江桐乡人,世居清风乡炉镇杨园村,故学者称杨园先生。 明末清初著名理学家,清初朱子学的倡导者,同时对农学有较深入的研究,著有《经正录》、《愿学记》、《问目》、《备忘录》、《初学备忘》、《训子语》、《言行见闻录》、《近鉴》、《读易笔记》等。
陆世仪(1611年~1672年)字道威,号刚斋,晚号桴亭,别署眉史氏,江苏太仓人。明亡,隐居讲学,与陆陇其并称二陆。明末清初著名的理学家、文学家,被誉为江南大儒。 他一生为学不立门户,志存经世,博及天文、地理、河渠、兵法、封建、井田、学校无所不通。其理学以经世为特色,这既是对晚明理学空疏学风的批判,也适应明...
熊伯龙(1616年~1669年),字汉侯,号塞斋,别号钟陵,湖北武汉人。 顺治五年由拔贡举顺天乡试,名列第一。顺治六年中一甲二名进士,历任国史院编修、侍读、国子监祭酒、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等职。 撰有《无何集》、《熊学士诗文集》。
毛奇龄(1623年~1716年),原名甡,又名初晴,字大可,又字于一、毛奇龄画像齐于,号秋晴,又号初晴、晚晴等,浙江萧山人。 以郡望西河,学者称西河先生,与兄毛万龄并称为江东二毛。清代经学家、文学家。清初参与抗清军事,流亡多年始出。康熙时荐举博学鸿词科,授检讨,充明史馆纂修官。寻假归不复出。他治经史及音韵学,著述极富...
吕留良(1629年~1683年),字庄生、又名光纶,字用晦,号晚村,别号耻翁、南阳布衣、吕医山人等,暮年削发为僧,名耐可,字不昧,号何求老人。浙江桐乡人。 明末清初杰出的大儒、思想家、诗人和时文评论家、出版家。明朝灭亡后,他矢志反清复明。 吕留良的作品有《吕晚村文集》8卷、《东庄诗存》7卷、《续集》四卷、《东庄诗存》6卷、《惭书》等...
李颙(1627年~1705年),字中孚,号二曲。陕西周至人。明清之际哲学家,与孙奇逢、黄宗羲并称三大儒。 他自小家贫,借书苦学,遍读经史诸子以及释道之书。为学主兼采朱熹、陆九渊两派,以为朱之教人,循循有序。他重视实学,提倡明体适用。力主自由讲学,与清王朝钳制思想政策对立。 所著有《四书反身录》、《二曲集》等。...
朱彝尊(1629年~1709年),字锡鬯,号竹垞,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浙江嘉兴市人。清代诗人、词人、儒学学者。 其学识渊博,通经史,能诗词古文。词推崇姜蘷,为浙西词派的创始者。诗与王士禛齐名,时称南朱北王。 著述甚丰,有《经义考》、《日下旧闻》、《曝书亭集》等。
陆陇其(1630年~1692年),原名尤其,字稼书,浙江平湖人。清代理学家。 康熙九年进士,以清正廉洁而著称。官至四川道监察御史等。离任时,只带了几卷图书和妻子的织布机。与陆世仪并称二陆。死谥清献,从祀孔庙。 著有《困勉录》、《读书志疑》、《三鱼堂文集》等。
胡渭(1633年~1714年),初名渭生,字明,号东樵。浙江德清人。清经学家、地理学家。 曾与阎若璩等帮助徐乾学修《大清一统志》。撰《易图明辨》、《洪范正论》、《大学翼真》等。考定宋儒所称河图、洛书之误。又撰《禹贡锥指》,搜采方志舆图,阐释《尚书。禹贡》。
万斯大(1633年~1683年),字充宗,别字褐夫,因患足疾而自号跛翁,浙江宁波人。清朝经学家。其《宗法》8篇,黄宗羲盛赞为冠古绝今必传之作。 著有《学礼质疑》2卷、《学礼偶笺》3卷、《仪礼商》2卷附录《庙寝图》、《庙寝图说》及《与陈令升书》等作品。
万斯同(1638年~1702年),字季野,学者称他石园先生。浙江鄞州人。清初著名学者、史学家。 他博通诸史,尤精明史。讲求志节,坚决不愿在清朝为官。康熙间,应邀以布衣参修《明史》500卷,皆其手定。著有《历代年表》等。
熊赐履(1635年~1709年),字敬修,一字青岳。孝感人。别号愚斋,现孝感市闵集乡人,世籍南昌。清代大臣、学者。 官至任东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曾任修撰《圣训》、《平定朔漠方略》、《实录》、《方略》、《明史》的总裁官。熊赐履治程朱理学,主张默识笃行,曾建议非《六经》、《语》、《孟》之书不读,非濂、洛、关、闽之学不讲,...
颜元(1635年~1704年),字易直,又字浑然,号习斋。儒学学者、唯物主义思想家、教育家。 他深刻地批判了程朱理学脱离实际的书本教育,竭力提倡实学和实用的教育。他的教育思想对我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起了革新的作用。
李塨(1659年~1733年),字刚主,号恕谷。清初哲学家。 他21岁时拜颜元为师,康熙二十九年曾中举人,60岁时被选授通州学政,但未及三月便母老告归辞官返乡。归乡后乃修学舍,讲学其中,著述终老。 著有《四书传注》、《周易传注》等。
《型世言》,全称《峥霄馆评定通俗演义型世言》,是明末小说家陆人龙撰写的一部拟话本小说集,约刻于崇祯五年(1632)。型者,模也,榜样之谓也,这是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