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曾向汉武帝建议以儒学为宗,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就使得儒学思想制度化、宗教化。这对儒学的发展和整个我国历史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秦王朝完成了中国的大一统,统一了文字,又将以儒生为主体的70多位博士汇聚到咸阳的宫廷,大大便利了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和儒学的传播。 然而,由于秦王朝力图以法家思想为主轴实现对思想文化的整合,并不惜以焚书坑儒的惨烈手段打击法家以外的其他思想学术流派。由此大大激化了秦王朝与广大知识阶层的矛盾,成为它灭亡的原因之一。 ...
儒学秦和两汉时期得到较大规模的发展,尤其是到了东汉时期,它传播到华夏大地的几乎每个角落,这种现象的出现是有原因的。 首先,儒学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博大精深、影响广泛的学派。又经过秦朝和汉初80余年儒家学者的整合、改造、创新,发展成为势力最大、最具生机的学派,有着其他学派不可比拟的优势。 比如它拥有一批经过...
焚书坑儒发生在我国古代的秦朝。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即公元前213年,博士齐人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 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
西汉初年,汉王朝一直重视道家的无为而治,但随着王朝政治经济的发展,儒家学说开始逐渐兴起。汉武帝即位时,从政治上和经济上进一步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成为封建统治者的迫切需要。 此时,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已不能满足上述政治需要,更与汉武帝的好大喜功相抵触;而儒家的春秋大一统思想,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显然与武帝时所面临的形...
公元前81年,西汉昭帝时中央政府召开的一次由盐铁官营问题所引起的有关国家政策的辩论会议。这本来是一场关于盐铁专卖政策的讨论会议,却对儒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事件的过程是这样的。汉武帝在元狩年间起用桑弘羊等人,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新的经济政策,如统一币制,盐铁和酒类官营,实行均输平准、算绍告缗等。 它充裕了封建国家的财...
石渠阁会议,也叫石渠阁奏议,是西汉第十位皇帝宣帝刘询召集的一次学术会议。 西汉自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学说成为统治思想。汉宣帝时为了进一步统一儒家学说,加强思想统治,于公元前51年,诏萧望之、刘向、韦玄成、薛广德、施雠、梁丘临、林尊、周堪、张山拊等儒生,在长安未央宫北的石渠阁讲论五经异同。由汉宣帝亲自裁定评判...
汉代在统一天下后,废除秦代的书禁,广开献书之路,设立五经博士,经学由此繁荣,成为汉代典章制度的重要依据及统治思想的重要来源。 但经学由于文字和师承的不同形成了今文和古文之争,造成了经义的分歧局面,不但令学者无所适从,也不利于政治思想的统一。 西汉时,汉宣帝甘露三年曾在石渠阁大集诸儒,讨论五经的同异,分歧不决的由皇上出面...
博士的称称,在我国古代有几种涵义,这里仅指秦汉官名。作为官名,博士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据《汉书百官公卿表上》记载:博士,秦官,掌通古今。如秦博士伏生学问高深,尤精《尚书》。到了汉文帝时,年逾90岁,尚能口授《尚书》28篇。 秦代至汉代,博士的职责主要是掌管图书,通古今,以备顾问。秦始皇时,有博士70人。汉代武帝采用公孙...
三纲五常,我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架构,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但后人认为最早渊源于孔子。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以维护社会的伦理纲常、政治制度。 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
西汉董仲舒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结合天人感应说,提出人性有上、中、下之别的观点。他认为:人是天的副本,人的身体和性情都来源于天。 人性的根源是阳,表现于外为仁,是善;情的根源是阴,表现于外为贪,是不善。人生下来就有性和情两种质,虽然性是主,情是从,但不能说人性先天就是善的。 要使人养成道德品行,达到循三纲五纪,...
五德,指五行的属性,即土德、木德、金德、水德、火德。把儒家经典五经之一的《周易》一书中阴阳观念和五行观念糅合到一起,倡导阴阳五行说,用来解释历史上的朝代兴替的原因,为新兴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 五德之说,源于五行理论,春秋时代的著名的思想家邹衍将天下分为五方,用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克的原理揭...
明经,汉朝出现之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必须修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明经由郡国或公卿推举,被举出后须通过射策以确定等第而得官。汉代设置这一科,为儒生进入仕途提供了渠道。 西汉时举明经科不按人口,东汉章帝元和二年开始,以人口多少定举数,后来加上年龄限制。但在东汉初,年纪轻而精...
毛亨,毛诗的开创者。汉朝初年,讲解《诗经》的主要有齐人辕固、鲁人申培、燕人韩婴、河间毛亨4家。 但由于毛诗传继儒门正宗,解经往往与先秦典籍相合,而且其训诂平实,准确、简明、便于传习,所以,唯独有毛诗流传下来。今天我们读到的《诗经》,就是汉学大儒毛亨、毛苌注释的毛诗。 据说当年孔子删定《诗经》后传给了子...
毛亨的侄儿,儒门正宗毛诗的传授者。时人称毛亨为大毛公,毛苌为小毛公。
申培(公元前219年~公元前135年),名培,也称申公、申培公。西汉儒学中今文诗学鲁诗学的开创者,少年时代他跟浮邱伯学诗。 吕后执政时,浮伯在长安,申培再次前去学诗。文帝继位后,听说申培对诗研究精深,遂拜为博士。 申培为诗作传,号称鲁诗。远方慕名而来学习的弟子先后达千余人。汉武帝即位不久,赵绾向武帝推荐年已80岁的老师申...
王式,字翁思,西汉儒士。他曾教授昌邑王刘贺。昭帝死后,昌邑王嗣位,但很快有以淫乱被废。 当时王式下狱当死,后自诉以《诗》305篇为谏,以此免死。王式的学生也很多,其学生有名者有张长安、唐长宾、褚少孙。
辕固,又名辕固生,今桓台县田庄镇辕固村人,西汉儒家《诗》学四大流派之一齐诗的创始人。 辕固学术严谨,敢于坚持真理,汉景帝时以治《诗》为博士。辕固为人廉直,不阿权事贵。窦太后崇尚黄老之学,好读《老子》书,她向辕固请教,辕固直言不讳地说:此家人言耳。 他贬道家而扬儒家。窦太后听后大怒,强迫辕固到野猪圈里和...
韩婴西汉燕人。文帝时为博士,景帝时至常山王刘舜太傅。武帝时,与董仲舒辩论,不为所屈。 西汉韩诗学的创始人,其诗语与齐、鲁大不相同,他推测《诗》之意,杂引《春秋》或古事,与经义不相比附,与周秦诸子相出入,皆引《诗》以证事,而非引事以明《诗》。
后苍,字近君。山东郯城县人。西汉经学家。后苍精通《诗》和《礼》。 他还是研究《孝经》的专家。武帝时立为博士,官少府。撰有《后氏曲台记》。 后苍的子弟中,著名者有戴德、戴圣、庆普、萧望之、匡衡等人。
伏胜(公元前260年~公元前161年),字子贱。汉朝时济南人。他原来是秦国的博士,世称伏生。 文帝时求能治《尚书》的人,伏胜时90余岁,老不能行,文帝便遣太常事史掌故晁错前往求教,得29篇,即是今之传世的《尚书》。 伏胜自己撰有《尚书大传》,成为文学派的开山祖师。后世人极为推崇尊拜,追封其为乘氏佰,尊为圣人,进文庙与孔子一起,享受万...
欧阳生,字和伯,西汉山东广饶人。他幼习儒家经学,将《尚书》29篇分解为31篇,为《周诰》、《殷庚》作了详细注解。 著有《欧阳章句》41卷、《欧阳说义》2篇,成为西汉今文《尚书》欧阳学说的开创者。自欧阳生《尚书》起至其八世孙欧阳款,代代相传,史称欧阳八博士,也称欧阳尚书学派。
夏侯胜,字长公,山东宁阳人。著名西汉朝学者。西汉武帝时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汉武帝时均立为博士。 他的做人准则是:为国要忠,为民要仁,为事要义。上不奉下不欺。崇尚正派刚直,厌恶邪道歪理。夏侯胜为政时以真言议政著称,治学时注重创新发展。 他结合当时社会需要聚生讲学,建学馆,广招学子,百里之遥慕名而至,成为汉朝时期的一代名...
夏侯建,字长卿,夏侯胜之长子。官至太子少傅。他自幼受家庭的熏陶,从夏侯胜和欧阳高学习《尚书》,学识渊博,富有创新精神,成为一代佼佼者。他继承父学,创立了小夏侯学。使文为今用,推动了文学的发展。 继战国百家争鸣之后,再次掀起治学资政文学运动。两人成为今尚文学的开拓者,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巨匠。
朱云,字游,原居鲁地,后移居平陵。他精研《周易》、《论语》。 元帝时,与少府五鹿充宗辩论易学,获胜,遂授博士,迁任杜陵令,后为槐里令。他为人狂直,多次上书抨击朝廷大臣。晚年教授生徒,70余年故于家。
孔安国,西汉鲁人,字子国,孔忠次子,孔子第十一代孙。西汉经学家。孔安国少学《诗》于申培,学识渊博,擅长经学。 武帝时任博士,后为谏大夫,官至临淮太守。据传,汉鲁恭王刘馀扩建宫室拆除孔子故宅,于壁中得古文《尚书》,较今天《尚书》多16篇,孔安国将古文改写为当时通行的隶书,并为之作传,成为尚书古文学的开创者。
李寻,字子长,陕西咸阳人。西汉儒家。 李寻在汉代色彩斑驳的阴阳灾异理论中建立了一种独具特色的理论,即日月五星灾异论。 把阴阳灾异同占星术相结合,认为日月星辰在方位和亮度上的每一变化都与帝王、妃后大臣的品德乃至具体行为密切相关。 他主张崇阳抑阴,抑制外戚与后党,这些思想后来成为儒生借天象以弹劾大臣的理论。...
高堂生,也称高堂伯。西汉鲁人。 他专治古代礼制,汉初《礼》学最早的传授者,和徐生在《仪礼》的传授和传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戴圣,字次君,河南商丘人。曾任九江太守,平生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尤重《礼》学研究。 他与叔父戴德及庆普等人曾师事经学大师后苍,潜心钻研《礼》学。三人苦心钻研,各有所得,逐步形成自己的学说体系,成为今文礼学大师。 戴德号称大戴,戴圣被称为小戴,两人合称为大小戴。 戴圣成为今文礼学小戴...
田何,字子庄,号杜田生。淄川人,后迁到杜陵,西汉今文易学的开创者,西汉经学大师。 据说孔子授《易》,五传至田何。秦始皇焚书时,《易》依赖田何口授,才得以传于后世。
施雠,字长卿,安徽濉溪人。汉代经学家。他大约生活于公元前100年至公元1年间。施雠为老师田王孙的终生弟子,从小时候就跟从学习《周易》,一直侍奉到去世。 据说孔子传《易》于商瞿,六世至齐人田何,田何传丁宽,丁宽传田王孙,田王孙传易于施雠,孟喜和梁丘贺。这三家在汉宣帝时都列于学官,即得到官方认可。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施...
孟喜,汉东海兰陵人,字长卿。与施、梁丘贺同学,各成一家,故孔子所传下的《易》有施、孟、梁丘之学。 孟喜《易》学以六十四卦分配气候,以卦气言《易》,占验吉凶。与京房《易》学被人们合称为孟京《易》学。著作有《孟氏章句》。
梁丘贺,字长翁。西汉时今文《易》学梁丘学之开创者。梁丘贺从京房学《易》。 汉宣帝时,召为郎,任太中大夫、给事中,至少府,年老终于官。 梁丘贺为人小心周密,他所开创的《易》学,与施雠、孟喜、京华同被列为学官,对后世影响很大。
京房(公元前77年~公元前37年),本姓李,字君明,河南清丰人。西汉儒家学者。 京房之所以驰名于我国学术史,是由于他开创了今文《易》学京氏学。《易》作为我国学术源头之一,研求者代不绝迹,京房是其中颇有影响的一位。 京房的《易》学得之于焦延寿。焦延寿讲《易》,喜推灾异,以自然灾害解释卦象,推衍人事。京房从焦延寿学《易...
费直,字长翁,山东莱州人,西汉古文易学费氏学的开创者,官至单父令。 费直依古文古字本汉《易》,称《古文易》。东汉时期,儒家经学家陈元、郑众、马融都学习和传授费氏学。 马融还为费氏《古文易》作传,并把它传授给其高足、汉代经学集大成者郑玄。今文《周易》与《费氏易》有很深的渊源。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04年),河北景县人。政治家、教育家,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儒学家,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 汉武帝元光元年,他任江都易王刘非国相。元朔四年,任胶西王刘端国相,四年后辞职回家。 此后,他居家著书,朝廷每有大议,令使者及廷尉就其家而问之,仍受武帝尊重。 董仲舒以《公羊春秋...
胡毋生,字子都,山东临淄人。西汉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经学家、《春秋》公羊学家。胡毋生笔录《公羊传》,并总结公羊例义,使其更加系统。 董仲舒则在发挥《公羊传》微言大义,引经论事,甚至用《春秋》断狱,将经书与现实政治结合起来,发明独多。 两人都是公羊学大家,而且都是汉初传公羊的始师,但是细分起来,胡毋生限于说经,...
眭弘,字孟,山东滕县人,西汉儒学学者。他少时好游侠,长大后改行受《春秋》,以明经为议郎,任符节令。 汉昭帝时,泰山有大石自立,上林苑枯柳复起,他推《春秋》之意,认为此当有从匹夫为天子者。因为这句话,他被定为妖言惑众,不逆不道,为霍光所杀。
严彭祖,字公子,江苏邳县人,儒学学者。 他与颜安乐同学习《春秋公羊传》,其后有《春秋公羊传》严氏学及颜氏学。 宣帝时,他被立为博士。其后任河南郡太守、太子太傅等职,为人廉直不事权贵。
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原名更生,字子政,江苏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刘向历经宣帝、元帝、成帝三朝,历任散骑谏大夫、散骑宗正、光禄大夫等职,官终中垒校尉,故又世称刘中垒。 刘向典校的古籍主要包括经传、诸子和诗赋。在典校时,又撰有《别录》。其后,刘向以《别录》为基础,撰成《七略》,这是我国最早的目录学著...
张禹,字子文,河南济源人。幼年他喜欢卜相。壮年时,他到长安从施雠学《易》,从琅邪王阳,胶东庸生学《论语》。 初元中,诏今张禹授太子《论语》,由是迁光禄大夫,几年后出为东平内史。 成帝即位,崇经学,敬重师传,以师赐张禹爵关内侯,食邑600户,拜为诸吏光禄大夫、领尚书事。后来还一度担任过丞相,封安昌侯。 张禹为帝师时,以...
叔孙通,又名叔孙何,西汉初期儒家学者。山东枣庄人。 曾协助汉高祖制订汉朝的宫廷礼仪,先后出任太常及太子太傅。当时高祖欲废太子刘盈,叔孙通以不合礼仪劝阻,高祖听从了他的意见。 惠帝即位后,使制定宗庙仪法及其他多种仪法。司马迁尊其为汉家儒宗。
陆贾(公元前240年~公元前170年),西汉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刘邦起事时,以陆贾有口才,善辩论,常派他出使诸侯各国。 高祖十一年,奉命出使南越,招谕故秦南海尉赵佗臣属汉朝,立为南越王,对于安定国内局势,沟通南越与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起了良好的作用。 陆贾出使归来,擢为太中大夫。思想上他提出宇宙万物都是天地相承,气感...
贾谊(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68年),河南洛阳人。西汉初年著名的儒生、政论家、文学家。贾谊才18岁,就因为能诵《诗经》、《尚书》和撰著文章而闻名于河南郡。 年轻时由河南郡守吴公推荐,20岁被文帝召为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为太中大夫。但是在23岁时,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的太傅。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坠马而死后,贾谊...
刘歆(公元前50年~公元23年),字子骏,刘向之子。刘歆在古代典籍分类整理方面作出重要贡献,在当时积极推行儒家古文经学。 刘歆跟随其父刘向整理著书,他将左丘明的《左传》拿去解释孔子的《春秋》。刘歆少年时通习今文《诗》、《书》、《易》和《谷梁春秋》等。 以能通经学、善属文为汉成帝召见,待诏宦者署,为黄门郎。汉成帝河平三年,受诏...
扬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字子云,扬雄,本姓杨,扬雄好奇,特自标新,易姓为扬。四川成都人。西汉儒家学者、辞赋家、语言学家。 扬雄少时好学,博览多识,酷好辞赋。但口吃,不善言谈,而好深思。家贫,却不慕富贵。40岁后,他开始游学京师。 后经蜀人杨庄引荐,被喜爱辞赋的成帝召入宫廷,侍从祭祀游猎,任给事黄门郎。其官职一直很低微...
郑兴,字少赣,东汉河南开封人。他好古学,尤擅长《左氏》、《周官》,长于历数。王莽主政时期,郑兴为刘歆所看重,曾校《三统历》。 刘玄更始时为丞相长史,后拜凉州刺史。 东汉言《左氏传》者多为他的学僧,他与名儒贾逵并称郑贾之说。
范升,字辩卿。山西代县人。东汉初年较为著名的经学家。 范升幼年时丧失父母,生长于外祖父家中。他喜好读书,9岁时就能通晓《论语》《孝经》。长大后,就专门研究《易经》和《老子》,并以教授生徒为业。 作为儒生,范升认为,只有讲《诗》、《书》,修礼乐,才是政之急务,而广立博士,只会搞乱人们的思想,防碍东汉政权的巩固。 正是...
陈元,东汉经学家,字长孙,陈钦之子。他从少传父业,潜心研究与注释《春秋左传》。陈元以才高著名,先后授官于司空李通府和司徒欧阳歙府。 由于,陈元秉公直言,协理朝政,颇得光武帝的重用。著《左氏异同》、《司徒椽陈元集》。
贾逵(公元30年~101年),字景伯,陕西咸阳人。东汉经学家、天文学家。曾任侍中。 明帝时,利用朝廷尊信谶纬,上书说《左传》与谶纬相合,可立博士。章帝时,屡次向奏称《古文尚书》与《尔雅》相应,提高了古文经学的地位。 他又精通天文学,首先提出在历法计算中应按黄道来计量日、月的运动,并发现月球的运动为不等速。其著作有《春秋左氏传...
桓荣,字春卿。安徽怀远人。东汉经学大师。桓荣自幼家贫,少年时就赴长安求学,拜朱普博士为师。 他刻苦自励,15年不回家园,终成学业。汉建武十九年,60余岁方为光武帝刘秀赏识,拜议郎,请其教授太子刘城市。 荣将浮辞繁长,多过其实的40万字的《尚书》删减为23万字教育太子,深受宫廷及儒家推崇。 建武二十八年拜太子少傅,建...
《型世言》,全称《峥霄馆评定通俗演义型世言》,是明末小说家陆人龙撰写的一部拟话本小说集,约刻于崇祯五年(1632)。型者,模也,榜样之谓也,这是一部..